第73章 尋夢“三農”(1 / 1)

王臘梅

戰國《尚書·周官》中有一句話,“功崇惟誌,業廣惟勤”,我想用這句話勉勵自己,並以遠大的誌向為舵,以辛勤的付出為帆,駛向人生的海洋,建一番功業,然而,我的舵在哪?我的帆又是什麼呢?

2013年的7月對於我而言是收獲的季節,也是矛盾的季節。一方麵,我順利的取得了中國農業大學的作物領域碩士學位,滿心歡喜;另一方麵,麵對眾多的選擇,我又該將何去何從,是向許多同學一樣留在繁華的大都市,或者改行以純粹的物質追求為目標,還是遠離喧囂,紮根於土地,學以致用,從事農業科技服務工作。由於我生長於艱苦卻美好的農村,一直有一個念想縈繞在心頭,那就是植根於平凡卻偉大的土地,服務於眾多像我的父母一樣淳樸且善良的農民。這個夢想像種子在地下一樣,慢慢地萌芽滋長,現在到了鑽出地麵接收陽光雨露,不斷生長並開花結果的時候。於是,我做出決定,投身農業,走進農村,服務農民。

朦朧的夢漸漸變得清晰,尋得平凡樸實的夢想,仍需用那唯一的堅持信念去支撐。中華民族的複興之夢是這樣,要依靠每個公民始終堅持心中懷揣著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去實現;“塞上江南”寧夏的和諧美麗發展之夢要依靠寧夏人民始終堅持自強不息的辛勤勞動和艱苦努力的奮鬥精神去實現。實現美好幸福生活是每一個中國人都向往和追求的目標,於是習近平總書記為人民指明了一個方向,即弘揚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走中國特色發展道路,讓人民共享人生出彩的機會。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說“實現中國夢,基礎在三農”,更為我們農業專業的畢業生指明了人生的道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就是要實現國家工業、信息、城鎮以及農業的現代化,而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直接關係國計民生,所以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礎,也可以說是實現中國夢的基礎和前提。因而,我想以此為起點,紮根在擁有河套平原和從天而來的黃河水的寧夏,立誌在中國的“三農”平台上發光發熱,在寧夏的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上發揮能量。

將昔日莘莘學子的光環褪去,沉澱下一顆學農為農的心,清除雜念,幫農民建立幸福家園,成為農村社會化組織的一分子,為農業現代化發展貢獻力量;深入農村,紮根土地,將自己曾經在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並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積累、不斷提高,做一個專業的農化服務人員,為農民提供優質放心的農資產品,為農民提供實用的科技服務,為寧夏人民吃飽吃好、吃得安全盡一分力,為讓寧夏農民同步進入小康、過上富裕體麵有尊嚴的生活盡一分力,為把寧夏農村建設成為廣大農民的幸福美好家園盡一份力,為寧夏農業現代化發展盡一份力。

我想通過不斷的努力尋夢“三農”,給自己的夢一個廣闊的空間,有夢想,有機會,有奮鬥,一切美好的東西才能夠被創造出來。建設美麗寧夏,發展寧夏現代農業,需要包括你我及每個寧夏人民將一個個夢連在一起,綿延成一個大大的寧夏夢,夢想在前,路在腳下,需要更多求實之風,增長知識,錘煉意誌,讓我們的青春在時代進步中煥發出絢麗的光彩,實現我們的中國夢!

(作者單位:寧夏中農金合農業生產資料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