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清朝(22)(1 / 3)

六、賠款四億五千萬兩。此款分三十九年付清,本息合計九億八千萬兩。英規定以關餘、鹽餘(即每年關稅、鹽稅在分別歸還外債後的剩餘部分)和常關(即清政府在水陸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設立的稅關)三項收入,作為擔保。

七、劃定外國使館區,各國可以在使館區內駐兵。

八、削平大沽炮台及大沽到北京沿線的所有炮台。

九、從北京到山海關沿線的十二個戰略要地,由外國人駐兵駐守。

十、不準中國人民建立反對外國列強的組織,違者處斬,各地官員在自己管轄範圍內如發現有“傷害”外國人的事件發生,必須立即鎮壓。否則即行革職,永不敘用。

十一、修改過去所訂的各國認為需要修改的條約。

十二、把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為外務部,列六部之首。

《辛醜條約》的簽訂,將外國列強與清政府的關係完全確定下來,公使團成為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完全成了“洋人的朝廷”。標誌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中國同盟會成立

二十世紀初,各種反清的革命小團體在國內紛紛建立起來。這些革命小團體,大多都互不聯合,各自為政,缺乏明確而完備的綱領,沒有嚴密的組織。為了便於“召集同誌,合成大團,以圖早日發動”,完成革命任務,革命黨人已經意識到必須將這些分散的、帶有地方性的革命力量盡量聯合起來,組成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革命組織。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夏,孫中山由歐洲前往日本。這時的日本東京,已成為中國留日學生從事反清鬥爭的活動中心,華興會、光複會、科學補習所等革命團體的一些領導和骨幹分子,如黃興、劉揆一、宋教仁、陳夭華等,也先後來到這裏。

七月十九日,孫中山到達日本後,經日本友人宮崎寅藏介紹,孫中山認識了華興會領袖黃興。孫中山建議興中會與華興會聯合,共同致力革命,對此黃興欣然應允。孫中山又約華興會的重要骨幹宋教仁、陳天華在《20世紀之支那》雜誌社會麵。會見時,孫中山著重強調建立統一的革命組織的重要性,指出:“現今之主義,總以互相聯絡為要”,而不相聯絡,各自起事,單獨行動,“各國乘而幹涉之,則中國必亡無疑矣”。

經過孫中山的積極活動,他所提出的建立統一革命組織的設想,得到了在日本的各革命小團體中大多數人的同意。

三十日,孫中山和黃興派人分頭邀請各省有誌革命的留日學生,到東京赤阪區檜町三番內田良平的住宅,召開建立統一革命組織的籌備會。到會的有孫中山、黃興、張繼、陳天華、宋教仁、馮自由、居正、胡毅生、曹亞伯、朱執信、宮崎寅藏、內田良平等七十餘人,包括除甘肅在外的國內十七個省的留學生。會上,孫中山被推為會議主席,並用了大約一個小時的時間演講革命的道理、革命的形勢和革命的方法。接著黃興等也相繼發表演說,說明革命後如何普及教育,如何振興實業,如何整理內政,如何修睦外交。他們的演講得到與會者的讚同。在討論統一後的革命組織的名稱時,孫中山提議為“中國革命同盟會”,有人則主張用“對滿同盟會”。對此孫中山做了闡述,他認為革命的目的並不專在排滿,還要廢除封建專製製度,建立共和國。還有人建議,這是個秘密組織,不應明用“革命”二字。經過大家反複討論,最後定名為“中國同盟會”。在討論宗旨時,孫中山提議以“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十六字作為同盟會的革命宗旨。但有人對“平均地權”表示疑議,要求取消。孫中山當即曆舉世界革命發展的趨勢和社會民生問題的重要性,說明平均地權就是解決社會民生的第一步方法,並指出,作為世界最新的革命黨,應高瞻遠矚,不僅僅隻去解決種族、政治這兩大問題,還應將最大困難的社會問題,一起連帶解決,才可建設一個世界上最良最善的富強國家。孫中山解釋完,眾人鼓掌,表示讚同。於是同盟會宗旨獲會議通過。接著,黃興提議,與會者簽訂盟書。於是,每人抄寫一份,由孫中山帶著大家舉右手宣誓。誓詞是:“當天發誓,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建民國,平均地權。矢信矢忠,有始有卒,有渝此盟,任眾處罰”。宣誓後,孫中山又到隔壁一屋,分別傳授同誌相見的握手暗語和三種秘密口號。隨後,孫中山與各會員一一握手,並祝賀說:“為君等慶賀,自今日起,君等已非清朝人矣!”會議最後推舉黃興、陳天華、馬君武等八人起草同盟會章程,準備召開成立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