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死後他當了廠主,進入社會。他見自由黨人在城裏勢力強大,便去依附自由黨領袖老布克。但不久發現保皇黨得勢,就去和保皇黨人勾結,為此不惜出賣和密告老布克的女兒和女婿,因為他們在私下說了一句對皇帝不敬的話。在審訊中赫斯林由於投靠和疏通了市政府主席伍爾科而取勝,使自由黨受到挫折。從此赫斯林風雲直上,變成了他原來獻媚攀附的老布克的死敵。後來,他看到工人和社會民主黨勢力漸大,便又去和社會民主黨內的工人貴族菲色爾勾結。他與伍爾科、菲色爾互相利用,狼狽為奸,通過一筆筆政治交易當上了參議員和德皇威廉一世紀念碑興建委員會主席。

赫斯林是帝國主義階段資產階級政客的典型,是忠順的帝國主義臣仆。他向帝國君主和貴族搖尾乞憐,而帝國主義製度又為他提供了活動的廣闊場所。他害怕權力,又崇拜權力;是羊,又是狼。他的格言是:“凡是要踐踏別人的,就得忍受別人的踐踏,這是權力的鐵的規律。”

亨利希·曼在作品中還通過赫斯林這個形象反映了德國當時的階級關係和社會矛盾。小說藝術描寫上的主要特點是辛辣的諷刺和漫畫式的誇張手法,同時在描述反麵人物時,把他們的外形特征與內心世界進行對比,從而使揭露更加深刻。

魔山

《魔山》是德國傑出的現實主義小說家托馬斯·曼於1924出版的一部極受文壇重視的長篇小說。

這部作品描寫發生在瑞士阿爾卑斯山達沃斯村一所肺結核病療養院裏的故事,這所療養院也就是人們所說的“魔山”。主人公漢斯·卡斯托普剛剛大學畢業,從漢堡到療養院來探望他的表兄約阿希姆·齊姆森。他打算隻在山上逗留三星期,但醫生診斷他有肺結核病,於是就在山上住了下來,從1907年呆到1914年,一住就是7年。

小說通過漢斯的所見所聞,揭露了住在療養院的國際資產階級分子空虛腐朽的寄生生活。他們沒有工作,沒有職業,沒有婚姻,沒有孩子,沒有任何政治、經濟活動,隻靠股息和年金度日,百無聊賴,無所事事。托馬斯·曼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療養院的病態環境,以及住在這裏的形形色色的資產階級醉生夢死的病態心理,誰要是落進這個世界,就會被病魔所侵襲,很難擺脫。這是一部德國傳統的教育小說,主人公漢斯後來領悟到“人為了善和愛就不應該讓死亡統治自己”。終於拋棄了等待死亡的思想,離開了療養院。但這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炮聲已經打響,漢斯和其他青年一起,被驅趕上硝煙彌漫的戰場。在這部作品中,那些養病的人在茶餘飯後進行的範圍廣泛的辯論,反映了托馬斯·曼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時代的分析,因此它也是一部“時代小說”。

1929年,歐美爆發了世界性經濟危機,墨索裏尼和希特勒法西斯黨徒開始囂張起來。就在這一年,托馬斯·曼完成了中篇小說《馬裏奧和魔術師》,描寫意大利某海濱浴場來了個名叫奇波拉的魔術師,他利用催眠術來愚弄和取悅觀眾。奇波拉隻要一施展魔術,就能使觀眾隨著他鞭子的呼嘯跳起舞來,或與他接吻,或跟他出走,不少人成了他任意擺弄的工具。但最後還是被一個受其侮辱的青年馬裏奧開槍打死。托馬斯·曼通過這個故事,隱喻人民可能暫時被法西斯勢力迷惑、欺騙,但一旦覺醒,就要致敵人於死命,法西斯的精神統治終究是要崩潰的。

荒原狼

《荒原狼》是德國著名作家海爾曼·黑塞於1927年創作的、一部深受西方青年喜愛的作品。

小說主人公是一位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的作家,他終日沉湎於一個神不知鬼不覺的自我無意識王國中,被社會視為不正常的人,所以被取名為“荒原狼”。有人將他比作卡夫卡筆下的變形人,資本主義的受害者。但是,“荒原狼”哈裏·哈勒爾並不等於《變形記》中的葛利高爾,他在不合理的資本主義社會裏,表示了一種無聲的反抗,他到處轉悠,有時甚至是能吃人的“狼”,而不是隻會憂悶、毫無反抗能力的“甲蟲”。

小說的結尾寫哈勒爾在一個幻想的境界中“變成任意一種動物”,他在那裏一會兒謀殺,一會兒開槍打翻仇人的汽車,甚至還可以感覺到自殺的樂趣……通過哈勒爾身上“狼性”和“人性”的對立,曲折地反映了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普通知識分子的孤獨、彷徨和苦悶。

黑塞的作品側重從精神和心理領域來描寫和分析他所處的社會。在他看來,現實世界雖然黑暗、腐朽,人與世界的關係雖然對立,但人並不畏懼這個世界,人完全可以在經過痛苦的探索和磨煉後尋找到自己的精神樂園。對現實世界的這種主觀感受與認識,決定了黑塞的作品大都以抨擊現實和追求理想為側重點。黑塞的作品也常用象征等現代派作家慣用的手法,所以也有人稱黑塞為新浪漫主義作家。黑塞曾獲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

第七個十字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