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1 / 1)

2006年春的一天,我到北京出差,和文廣新聞傳媒集團副總裁、第一財經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高韻斐先生一起與《北京青年報》領導見麵。餐敘前我們先到,高總突然對我說:“你來頻道主持個節目怎麼樣?”當時,第一財經電視頻道的周播訪談節目《會見財經界》的主持人金瑜正要進入幸福的待產期,一時找不到合適的替身。我就這麼匆匆“觸電”了。時為2006年年中。

這本《會見基金領袖》,是我“觸電”過程中的一件副產品,書中所有的嘉賓都曾在電視屏幕上出現。但同時,它也經過了嘉賓們在電視訪談之外的重新參與和補充。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一種集體聲音,代表了目前中國一批主流基金公司的判斷和立場。我感謝每一位嘉賓的付出,由衷地感謝。

對我本人來說,“觸電”隻是副業,我的主業是《第一財經日報》的工作。之所以不避辛勞見縫插針做副業,既是第一財經跨媒體互動發展的特性使然,更是因為它使我回到了一個新聞工作者的基本工作姿態,那就是提問。正是不斷的提問,使我更充分地意識到自己“無限的無知”(卡爾?波普爾語)。

中國的證券投資基金起源於1992年(俗稱“老基金”),但規範意義上的新基金的誕生則要到1997年11月《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頒布之後。1998年3月27日,基金開元、基金金泰通過深滬證券交易所上網公開募集成立,是為規範化的證券投資基金的正式起步日。到2008年剛好十年。

十年經曆不尋常。基金十年,和整個證券市場的發展息息相關。尤其是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啟動後,伴隨整個市場的活躍和發展,中國基金業迎來了一次大的飛躍,基金資產淨值快速增長,賬戶開戶數迅猛增加,廣大投資者對基金投資的意願排在各項投資的前列。在此期間,我們目睹了2006年12月7日嘉實策略增長基金一天募集419億元的“基金單日募集規模全球紀錄”,見證了2007年3月6日彙添富成長焦點基金100億元在16分鍾內售罄和2007年8月第一周基金新增開戶數突破100萬的驚人一幕,我們看到億萬基民成為證券市場上的強大動力,近60家基金公司管理的300多隻基金以及他們倡導的投資觀念成為市場主流。

在這個新興加轉軌的市場上,我們當然也看到了一些有違公正公平原則的現象,過去有“基金黑幕”,現在有“老鼠倉”。這充分提醒我們,在朝著信息披露充分、監管完善、更好地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的製度建設方麵,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客觀地說,由於基金行業在投資決策、交易體係、投資者保護等製度設計上比較多地借鑒了行之有效的國際規則,其治理水平總體上令人滿意。

從2007年底到2008年初,由於整個市場的調整,基金淨值也呈下降趨勢。如果說,在基民瘋狂的時候,應當提醒人們不要把基金當儲蓄、把理財當發財、把投機當投資,不要動輒追求每年翻番的回報率,而要了解基金、了解自己、了解市場、了解曆史、了解基金管理公司;那麼此時,則應當提醒基民,不要無謂地追漲殺跌,頻頻買入贖回,而要理性分析。中國經濟的基本麵沒有改變,城市化、工業化、內需與產業升級、人口紅利等動力沒有衰竭,中國公司的治理水平和競爭力處在提升過程中,中國證券市場的製度建設和監管能力也在提高之中。在此背景下,通過集合理財、專業管理、組合投資、分散風險的基金來持有優良和價格合理的中國公司資產,是分享中國經濟成長的一種重要選擇。風物長宜放眼量,此時此刻,投資者更需要一顆平常心。

最後,我想說的是,對那些自己直接操作股票的投資者來說,了解基金的運作、投資理念和投資組合也是很有益處的。最著名的基金經理之一的彼得?林奇多次談到“業餘投資者的優勢”,隻要他們能夠獨立思考,善於從身邊發現有價值的公司,而不去投資根本不了解的公司的股票,就有很大機會“戰勝基金”。他最著名的投資理念是:“我根本不相信能夠預測市場,我隻相信購買卓越公司的股票,特別是那些被低估而且沒有得到市場正確認識的卓越公司的股票是唯一投資成功之道。”在過往的幾年中,不少基金公司的投資研究都是沿著這個方向展開的。如果“業餘投資者”們能夠更多地了解基金,對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斷能力將是一件大好事。

本書的出版原定在2007年10月,由於多種原因,一拖再拖,拖到了目前的股市調整期。但我以為,應對此時的市場,倒是很需要眾多嘉賓一再強調的風險觀、平常心和理性預期觀念。倘若在市場暴漲時出版,書也許會暢銷,但讀者未必能靜下來,聽些冷靜的話。此時,也許銷量趕不上2007年出版,但有心的讀者也許會多一些收獲。

王安石有詩雲:“隨月出山去,尋雲相伴歸。春晨花上露,芳氣著人衣。”願廣大基民、股民和讀者朋友在投資之路上,也能多一些詩中的平淡、隨性和自然。

秦朔 2008年2月18日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