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本書從理論和實務方麵對離岸(香港)人民幣債券進行了較為係統的研究,但在本書的撰寫過程中,筆者仍發現存在以下問題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1)在研究香港人民幣債券市場定價過程中,首先,由於人民幣國債利率曲線不完整,基準利率難以找到,本書利用shibor利率替代,由於離岸和在岸市場的隔離,可能存在一定的誤差;其次,對人民幣資金供給和需求的影響等無法量化的指標也沒加入模型內,使得模型缺失了一些關鍵因素;最後,由於離岸人民幣債券發行規模有限,使用的樣本較少,進入分析的樣本僅77個,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模型結果的準確性,因此,有待市場的發展,樣本充足,進一步分析離岸人民幣債券發行利率的影響因子及其影響大小。
(2)在研究香港人民幣債券評級時,由於香港人民幣債券涉及不同主權國家的發行主體,如何對這些發行主體進行主權評級,並沒有深入介紹,因此未來可以研究離岸債券市場中主權評級對離岸債券信用水平的影響及其大小。
(3)在研究香港人民幣債券風險度量時,盡管針對香港人民幣債券當前的現狀進行了係統性的分析,深入分析了香港人民幣債券市場的風險構成,但沒有就每一個具體風險加以科學衡量,並且當前香港人民幣債券市場衍生產品並不成熟,因此有效規避風險的工具也非常稀缺,未來研究的重點可以放在香港人民幣債券風險度量以及如何利用市場工具加以規避等方麵。
(4)在研究香港人民幣債券市場產生背景時,指出香港人民幣債券市場是順應中國人民幣國際化需求的產物,但香港人民幣債券市場的產生和發展對人民幣國際化的作用並沒有科學的衡量,未來可以在這方麵設計模型定量分析其正反兩方麵的作用。
(5)本書側重於研究香港人民幣債券,對倫敦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的分析著墨不多,未來隨著倫敦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的興起,其對香港人民幣債券市場的影響可以重點研究,同時兩個國際金融中心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的建立對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影響也可以加以考察。
(6)本書在研究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的過程中,立足點在離岸債券市場,未來隨著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影響的擴大,其對中國大陸貨幣政策和利率政策以及資本市場的衝擊也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
(7)本書撰寫的時期,指出當前人民幣資金回流的通道並不完善,但在如何建立完善的資金回流通道上僅指出要有控製地加大資金回流規模,但多大的規模是合適的、這個規模是如何得出的,以及如何做到既有利於提高人民幣債券市場的吸引力又不會對中國大陸造成嚴重衝擊等問題,未能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未來可以在這方麵加以完善,以使其既有利於離岸債券市場的蓬勃發展,又不至於對中國大陸資本市場造成嚴重的衝擊。
(8)本書探討的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存在的問題以及給出的相應建議,是針對當前離岸債券市場的情況給出的,因此未來隨著離岸債券市場的發展以及各項政策的出台,其存在的問題和相應的建議也會有所變化,未來在這一方麵仍大有文章可做。
綜上分析,離岸人民幣債券的研究是一個持續動態的過程,當前市場的現狀和特征以及製度建設,並不能代表市場的長期動態,後續學者和實務界人士都可以在這個領域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