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初具規模之時,如何繼續推進其發展,成為一個現實的課題。作為曾先後在中銀香港和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工作過的一名金融政策研究人員,在應邀為周沅帆博士的新著《離岸(香港)人民幣債券》作序時,在讀完全書後,自然會有一些圍繞人民幣離岸市場的思考。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人民幣國際化的呼聲也日益強烈。而一國貨幣要實現國際化,除了強大的經濟實力支撐外,國際化的市場需求是關鍵。從歐洲美元市場的發展經驗來看,離岸金融市場對於貨幣國際化無疑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從其功能來看,首先,能滿足非居民持有貨幣的相關需求;其次,在貨幣發行存在資本管製的情況下,可以構建境外資本融通通道;最後,通過市場交易行為實現價格發現,為信用貨幣找到基準價格。
而發展離岸金融市場,需要有穩定的市場環境、透明的法律製度、完善的金融基礎設施、專業的服務以及較低的稅賦。顯然,香港在這些方麵都符合要求。此外,香港因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與內地的龐大貿易規模,再加之其作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的獨特政治經濟地位,可以使香港地區作為一個緩衝區來應對人民幣國際化對中國金融體係可能的影響。因此,香港成為中國發展人民幣離岸金融市場的重要選擇之一。
從金融市場層麵看,債券市場對一國貨幣走出去發揮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建立人民幣離岸債券市場,有助於以該貨幣計價的其他金融產品的價格發現,並為國際範圍內的資產轉移、資金流動,提供低成本的服務、吸引非居民持有人民幣計價金融資產,而且通過豐富的債券類金融產品類別和交易製度的創新,滿足國內外投資者對人民幣計價的金融資產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動性的需要,進而起到人民幣資產池的作用。因此,相關方麵近年來加大了離岸人民幣債券的發展力度,例如,2012年5月出台的《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境內非金融機構赴香港特別行政區發行人民幣債券有關事項的通知》(發改外資〔2012〕1162號)已經掃除了內地企業赴香港發行債券流程的障礙。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全球典型的內外一體型離岸金融中心。從香港的金融發展現狀來看,其外幣存款、對外債權和債務、認可機構數量以及產品吸引力都趨於穩定;就最新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來看,香港2011年的得分較2010年下降了16分,與此同時,倫敦上升7分,紐約下降1分。因此,香港若要保持其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的地位,必須客觀評估自身的優勢與劣勢,揚長補短,強化其金融競爭力,這就包括引入傳統計價貨幣資產(如美元以及澳元等)以外的其他貨幣資產,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市場的發展,自然會為香港金融市場的發展提供新的動力和機遇。
香港金融體係的優勢與劣勢是十分明顯的。香港的銀行體係十分穩健,經曆過多次危機的檢驗;香港的資產管理市場也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和成長空間。與此同時,香港金融體係的結構不平衡的問題也很明顯。與紐約和倫敦相比,香港債券市場的發展滯後於股市,且其狹小的債券市場已經製約著其金融市場的進一步擴張。究其原因,在於香港本土企業發行債券相對乏力。截至2011年年底,香港債券市場未償還餘額僅為當期GDP的66.68%,遠低於美國的244%和日本的211%。因此,需要借助外力來發展香港的債券市場,鞏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