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自從訂閱《輕兵器》雜誌後,一直對於劉學昌老師寫的文章很是喜歡,尤其是後來結集出版的《槍史》一書,更是愛不釋手。不過看到劉老師寫的SKS是馬後炮的文章後,總感到有點疑惑,輕武器列裝是國之大事,怎麼能如此小兒科?隨著這幾年手中的資料略豐,筆者鬥膽就此問題與劉老師商榷,蘇軍在戰後裝備SKS半自動步槍不是馬後炮,而是明智之選!
按現在的提法,原7.62毫米重機槍現在被叫成了中型機槍,原12.7毫米以上的大口徑機槍現在被叫成了重機槍,但筆者還是決定按當時的稱呼,把蘇製7.62毫米SGM或是美製7.62毫米M1919A4稱為重機槍,把12.7毫米以上稱為大口徑機槍。
萬事總有頭,要想理解為什麼蘇軍在戰後裝備SKS半自動步槍,就要從二戰前蘇軍輕武器發展的曆程說起。
沙皇俄國在輕武器發展上並不比列強落後多少。1891年定型的莫辛納甘步槍甚至可以說是當時最先進的步槍之一,隻是落後的工業能力使這種紙麵性能的優勢得不到充分的發揮,性能再好的武器,沒有足夠的數量都白給。對於當時最時髦的機槍,沙皇俄國的反應是不慢,1891年馬克沁重機槍就已經進入俄軍服役,1902年麥德森輕機槍開始裝備俄軍騎兵。
1905年時俄軍機槍在日俄戰爭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讓喜歡玩刺刀衝鋒日本人結結實實的了解了一回什麼叫現代化武器。可惜直到沙俄完蛋,也沒能正式定型一款輕機槍。也不是說不重視還是老問題,工業產能不足,在參加一戰的主要國家中,戰爭爆發前步兵師內編製的機槍數,俄軍是32挺,德、法、英三國均是24挺,可到戰爭結束時,情況就變成了,俄軍72挺,英國684挺,法國400挺,德國340挺。這中間的差距除俄國工業產能低下外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輕機槍。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後直到1930年代前對於輕武器的發展並不是很重視,原因很簡單,剛經過血腥而殘酷的內戰又擊退了外國幹涉軍,這時候最重要的工作是休養生息,現有的輕武器基本上可以滿足使用就可以了。這一時期除了費德洛夫老爺子的M1916有極少量的生產外(從性能上來說,在納粹德國的MP44突擊步槍橫空出世前,費老爺子的作品是最合格的自動步槍,可惜太過超前了)外,最大的亮點就是輕機槍的發展了。
蘇聯成立後,雖然軍工部門對於輕機槍也不熱心(他們堅持認為重機槍才是步兵火力支柱)但在來自軍方的壓力下還是進行了一些工作。俄國包括蘇聯對於馬克沁重機槍的感情是相當深厚的,最先問世的就是托卡列夫設計的M1925式馬克沁·托加列夫輕機槍(槍全重12.9千克,帶彈全重15.5千克,槍長1130毫米,槍管長655毫米,初速850米/秒),該槍基本和德國人在一戰時搞出來的MG08/15輕機槍一樣,屬於馬克沁重機槍的輕量化改進型,較MG08/15先進的是托加列夫輕機槍采用了氣冷方式,不用再扛著個水套到處找水了。
與同時代輕機槍橫向比較,托卡列夫也是屬於中間行列,比不過美國的勃朗寧M1918型7.62毫米輕機槍和丹麥麥德森輕機槍,但是比一戰中聲名狼藉的法國紹沙M1915型8毫米輕機槍、法國哈乞開斯M1909輕機槍、一戰後定型的日本十一年式輕機槍(著名的“歪把子”)還是要好一些。值得一提的是,蘇聯一共生產了2450挺托加列夫·馬克沁輕機槍,其中的1400挺在1938-1939年通過對華軍事援助的渠道進入中國,每挺單價180美元,從其中既可以看到蘇聯對華援助數量大、武器種類全,也可以看出蘇聯有意在處理舊武器(1938年時捷格加廖夫輕機槍已經定型10年,同期向中國的軍援中就已經包括了5600挺傑格加廖夫輕機槍),考慮到托加列夫·馬克沁輕機槍正常使用中的損耗和援助西班牙共和國的數量,可以說剩下的基本上都處理給中國了,而且蘇聯這種借外援或是軍售之機處理舊武器也不是這一次,在後來的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都出現過類似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