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精選”出來的篇目,勉強可算雜文的也隻有70多篇。接下來,就是如何分輯別的操作。
起先是以題材分類,如文化、社會、官場、環保、校園、心理、外域、本土等,分成十個輯類,也感到多而雜且瑣碎。幹脆不分類,卻在目錄上一溜下來也很難看,而且排序也很棘手。最後,隻好以現在這樣分成五個輯組,雖然有些不倫不類,卻彌散一些雜文的味道來。
其中“談談心”一組值得一提。這十篇標題勻稱的類似勵誌有說教嫌疑的文字,有幾篇是在十年前連載於報紙“心理健康”專欄的係列文章。當時以係列的隨筆形式,剖析個別人的心理問題,定位於心理疏導,後來陸續補充。本來沒有考慮選用,後來發現一段文字似乎是特地提醒我,就單列一輯,權當別樣的雜文。
促我選進這一組的不知出處的一段話是這麼說的:
隨著社會利益的日益多元化,造成部分社會成員心理壓力增大,產生不良心態。社會心態問題已引起中央高層的高度重視,高層以文件下發形式提出:要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2011年4月下旬起,《人民日報》評論部刊發四篇“關注社會心態”係列文章,針對社會熱點、敏感問題進行點評……
至於書名的選定也有曲折。最早以選文中一篇“過個‘心’年”為書名,覺得書中有關“心”的篇目很多。但後來有關“心”的篇目被自己撤掉很多,就想到魯迅說過寫雜文如敲邊鼓,於是就選“敲敲邊鼓”為書名。但鄭穀說沒有雜文味,不如改為“亂敲邊鼓”好,就這樣報給大書法家餘一石題寫。
稍後,我一直覺得“亂”字雖有雜文味,卻與本書題材不甚合拍,也和本人的寫作態度與寫作性格不相符。打電話谘詢餘一石先生,他思考了一會兒,回話說用“散敲邊鼓”比較貼切。
也對,本書內容很散,涉及的話題廣,就如偶爾敲敲邊鼓,這邊“梆梆”兩下,那邊“咚咚”一下;筆調也不一致,時而板著臉孔說話,時而嬉皮笑臉反諷。
然而,在書稿篇目分輯組的過程中,還是覺得“散敲邊鼓”念起來不是很順口。最後用“照照鏡”和“解解悶”兩個輯名合一而成“照鏡解悶”。就這樣,隻能再次讓大書法家辛苦。然後,惶惶然把書稿交給出版社,期待著受批評。
2012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