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是中國詩歌史上一顆璀璨的明星,他的愛情詩詞藻豔麗,內涵雋永,至今仍受到熱烈的追捧;然而他一生的命運崎嶇坎坷,隻活到四十七歲就宣告謝幕,讓人為之惋惜;曾有人這樣形容他,“虛負淩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這樣的人生處境不知給予了他多少辛酸和苦悶;他在惆悵中死去,就像一朵牡丹在暴雨後淩亂的清晨凋謝,他錯過了曙光,沒有等到豔陽的到來;他並不留戀這個壓抑的現實世界,他隻對樁樁難以忘懷的愛情往事沉湎不已,假如人死以後記憶猶生,那該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淚眼中,三個女人的身影漸漸浮現出來,她們是他的一生,也是他的全部,他與她們的故事充滿遺憾,讓人傷感。
宋華陽,獨自去偷歡
李商隱先生一生的命運,史書上歸結為四個字,坎壈終生,就是說李商隱這輩子坎坎坷坷,七災八難,沒過過幾天舒服日子。
俗話說,賭場失意,情場得意,情場失意,賭場得意,好懷運氣都是交替互補的,但這條定律在李商隱先生身上就不好使,他雖沒進過賭場,但他的生命中也有兩個境遇場地,一個是情場,一個是官場,然而他卻是官場失意,情場也失意。
李商隱先生是河內懷州人,就是現在的河南泌陽,出身寒微,雖與大唐宗室同姓,卻不是意料中的皇親貴胄。十歲上就死了父親,稚嫩的肩膀扛起繁重的家計,艱辛困苦可想而知,因此他過早的成熟了,對世事艱辛和人情冷暖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頹唐的晚唐暮氣和艱難的家世家計,造就了李商隱多情善感的胸懷,他是個天生的詩人,普通無華的景致到了他的筆下也變得富於靈性,感染了他的感情色彩。
到了二十歲出頭的年紀,他離開家園來到濟源玉陽山西峰上的靈都觀學道。唐代因為皇帝聲稱是道教祖師李耳的後代,學道成了一件十分時髦的事,無論皇親貴戚後妃公主,還是官宦子弟少年公子,都以學道為榮,道觀也成了貴族雲集、名流彙集的場所。
二十歲的小夥子,正是想入非非的年紀,風流情種的李商隱在道觀裏遇到了人生當中第一份愛情。他的初戀女友來自皇宮,但不要以為皇宮裏來的都是貴妃公主,她隻不過是陪人來的,她是公主的侍女,名叫宋華陽。
一天,李商隱先生去聽一位道教宗師的講課,講的是莊子的《南華真經》,當講到“大宗師”中的一段“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實在聽不下去了,就偷著溜出來,順著小徑到山門外看風景。
也不知道那天是什麼日子。太上老君的誕辰?元始天尊的壽誕?還是祝賀彭祖壽滿八百的紀念日?沒有記載,反正來道觀降香的人絡繹不絕,像潮水一般洶湧,從早上一直到晌日歪,人流沒斷過,從李商隱先生進道觀到現在,從未趕上過這麼熱鬧的日子。
到了下午未時三刻,就聽銅鑼開道,一路大紅氈子鋪地,從山下迤邐上來一群女人,在衛兵的護衛之下,來到山門外邊,先拜了拜山門,早有觀主恭敬的領進去了。
為首的是一位妙齡少女,不到二十的年紀,冠蓋威嚴,像是從皇宮裏來的公主,緊跟著她的也是一位靚麗的女子,年齡差不多,也是二十歲左右的年紀,穿著蔥綠的小襖,在人群中分外顯眼,一看容貌,李商隱先生更驚呆了,柳眉杏眼,透著一股嬌羞的韻味,身材嫋娜,曲線玲瓏,天生的溫柔氣質,讓人看了不忍將視線轉移。
隨後有人告訴李商隱先生,說來者正是當朝的桂陽公主,那個穿綠襖的是她最親近的仕女,名叫宋華陽,她們兩個奉敕前來修道,大概要在道觀中潛修兩三年。李商隱先生一聽歡喜異常,太好了,天賜良緣,我一定要將宋華陽追到手!
讀者上帝會說,李商隱先生真沒出息,要追就追桂陽公主,追侍女顯得太掉身份了吧?
其實不然,以當時李商隱先生的身份地位,追求宋華陽都是一種奢望,何談堂堂的公主?他一不是名門望族,二不是進士舉人,三不是成了名的詩人才子,他不過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道士而已,有什麼資格追求公主?況且山門外令他魂不守舍流連不已的是宋華陽女士,而非那位表情肅穆森然的皇家公主。
當天夜裏,李商隱先生翻來覆去睡不著覺,思謀怎樣才能接近宋華陽女士,進而將她追到手。追求愛情可不是一件簡單事,需要體力和智力的雙重付出,可是一夜未眠仍沒能想出一個好主意來。
過了半月,道觀舉行祈福大會,因李商隱先生的詩情文采無人能及,就委任他為祈福大會的主持人。通過這個身份他得以接觸到桂陽公主和宋華陽女士。
一天他找到桂陽公主,對她說,觀主說你是皇家代表,要在祈福大會上講話,並作首禱。“首禱”就是第一個念經拜天的人。
桂陽公主虔誠修道,不願意參與這些做給凡人看的把戲,就推辭說,父皇讓我來這裏,為的是心無旁騖潛心修道,這樣的事不便參與,能不能讓我的侍女華陽代替我一下,一來你可以交差,二來我也免了麻煩,你看怎樣?李商隱先生一聽,正中下懷,連連說好。
就這樣,李商隱先生就把宋華陽女士帶走了,整天混在一起商量首禱詞的措詞與語調的問題。一來二去,情竇初開的宋華陽女士經不住李商隱先生輪番的熱烈表白和殷勤關懷,再加上她也愛慕李商隱先生的爍爍文采,兩個人偷偷摸摸就好上了,後來不免突破禁錮,做成了夫妻之實。
但道觀環境險惡,一旦被人發現他與宋華陽女士的偷歡行徑,兩個人都吃不了兜著走。宋華陽女士尤為擔心,她已將自己的全部給了李商隱先生,包括最寶貴的貞潔,一旦事情敗露,就會勞燕分飛,下場難料。
就是在她們魚水歡好的時候,也有一種強烈的悲劇意識籠罩在心裏,一方麵沉浸於男歡女愛之中,倍感珍惜這短暫的快樂,另一方麵沉痛於終難長久的失望中,悵然若失。這種矛盾的心情交織在兩個人的心胸,讓他們感到巨大的迷惘。
後來事情還是暴露了,因為激情疏於防範,當桂陽公主發現宋華陽女士時常幹嘔的時候,她敏感的神經告訴她,宋華陽是不是懷孕了?她在籌備祈福大會這兩三個月的時間裏,是不是跟李商隱那個壞小子耳鬢廝磨產生了感情,種下了孽果?
在一陣嚴厲的逼問拷問下,宋華陽女士抗不住軟硬兼施的盤問,不得已把事情的真相告訴了桂陽公主。桂陽公主不顧主仆一場的情分,將原委稟告了觀主。觀主一看道觀出了這樣的醜事,盛怒之下,讓李商隱先生卷鋪蓋走人了。
李商隱先生走了,帶著萬般的不情願和難割舍。宋華陽女士下落不明。有人說她被桂陽公主罰回宮中,至死不能離宮半步;有人說她在李商隱先生被趕出道觀後,也偷偷跑出來,想要與李商隱先生一起私奔,但最終還是無緣無份,自己一個人流落外麵,無依無靠的冷餓凍死了;還有人說桂陽公主為了遮掩醜事,賜給宋華陽女士三尺白綾,讓她懸梁自盡了。
美人懸梁可不是好景致。無論哪種結果,兩個人最終還是沒能走到一起,怎不叫人傷感悲歎!後來李商隱先生故地重遊,冒著夜雨,提著孤燈,來到當年與宋華陽女士幽會的地方,觸景生情,眼淚像雨水一樣飄落。物是人非,人去樓空,滿懷的惆悵和傷感無從發泄,於是寫下了那首《重過聖母祠》,聖母祠指代的大概就是靈都觀。
白石岩扉碧蘚滋,上清淪謫得歸遲,
一春夢雨常飄瓦,盡日靈風不滿旗。
萼綠華來無定所,杜蘭香去未移時,
玉郎會此通仙籍,憶向天階問紫芝。
一春夢雨,盡日靈風,都是磨滅不掉的歡愛時刻;玉郎紫芝,當年的一時衝動為記憶刻下了永久的印記。如今時過境遷,當時的幽會的地方已布滿苔蘚,而所愛之人卻不知所蹤,怎不讓人惆悵滿懷?
李商隱先生一輩子都忘不了玉陽山,那裏有他美好的記憶和難忘的女人,雖然這一切到頭來都成了遺憾,可是遺憾也能感動人,也能把詩人帶回浪漫而濕潤的過去。
柳枝,錯過了就不再有
趕出道觀以後,李商隱先生度過了一段十分既沮喪的日子,慢慢的把宋華陽女士暫時忘懷了,就決定到長安去,一來散散心情,二來參加明年的春闈,博取功名,建功立業要趁早,如今都二十三歲了,不能再浪擲光陰了。
心裏想開了,李商隱先生從懷州出發趕奔長安,中途路過洛陽,聽說洛陽的牡丹花是一絕,因此滯留腳步,決定玩夠了再走。他有一位堂兄住在洛陽,名叫李讓山,李商隱先生就投奔到他家中暫時落腳。
令李商隱先生意外的是,人生有太多的不可預料,昨天還想著沒有了宋華陽女士,今後再也不談所謂的愛情了,沒想到一到洛陽就邂逅了今生的第二份愛情。愛情的女主角是柳枝女士,一個洛陽大富商的女兒。
柳枝女士的家與李讓山家是鄰居。雖是鄰居,中間隔著一條寬敞的大道。她的父親是經營藥材的大富商,家資巨萬,富可敵國。柳枝女士是柳家眾多子女中最小的一個,正因為如此深受父母的喜愛,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裏怕掉了,不知道怎麼喜歡才好。
柳枝女士從小就冰雪聰明,不喜歡閨閣刺繡針織女紅,對琴棋書畫卻大感興趣,尤其是彈琴吹簫,頗有獨到之處,對詩歌也有很高的鑒賞能力,自己平時也喜愛吟詠幾首,聊解閨中幽悶。
十五歲那年,柳枝女士的父親出海經商,不期遇上風怒浪高,連船帶人一起掀翻在大海之中,很快就被滾滾浪濤吞噬了。柳枝女士失去了父親,心中悲痛不已,經常以淚洗麵,過了好長一段時間才漸漸淡忘了。
十七歲那年夏天,由於天剛下過雨,並不感覺燥熱,相反涼風陣陣,頗有初秋之意。柳枝女士沒事坐在門樓裏捧著本詩集納涼,一會兒感覺涼了,就跑回屋裏穿了一件大紅的薄外套出來,剛走進門樓,遠遠的望見一位書生大模大樣的走了過來,穿的是一身藏青色的長袍,頭上戴的是黑白相間的方格方今,臉上微染塵滓,鼻子頭上滲出斑斑點點的汗珠,顯然走的時間長了,有些乏了累了。柳枝女士見這人舉止文雅,氣質不凡,就生了好奇心,直勾勾的盯著他。
這人就是李商隱先生,此來正為尋找堂兄李讓山。走了半天累了,還是沒有找到,因此有點灰心喪氣,忽然看見遠處門樓裏坐著一位女嬌娘正往這裏張望,心想都是一個地方,向這女子詢問一下,興許就省了功夫,不必無頭蒼蠅似的亂闖亂撞。
於是過來躬身施禮,對柳枝女士說,姑娘你知不知道李讓山家在哪裏住?柳枝女士近來端詳,覺得比遠望更加富有魅力,心裏突突直跳,羞澀的說,李讓山家,不遠了,過了這條大道,那條巷子最邊上的那家就是了。說完,臉色緋紅羞答答地跑回屋裏去了。
李商隱先生不知何故,心中好笑,說了聲謝謝就過大道來了,到了第一戶這裏敲打門環,開門的正是李讓山,兄弟相見分外親熱,原本小時候就親密無間,長大了喜歡在一起論詩賦詩,非常具有共同愛好。
李商隱先生就對堂兄說,大道那邊第一戶門樓裏有位姑娘,容貌豔麗,舉止瀟灑,不知是什麼來曆,剛才跟她問路,走得急了未曾細想,現在想來真是動人,不知兄長與她家有沒有往來?
李讓山就說,你恐怕是舊病犯了,還沒記取上一次的教訓?不過那姑娘確實讓人心動,她叫柳枝,她父親是藥材商人,前年入海就沒回來,估計掉海裏淹死了,如今年方十七歲,待字閨中,正要找一處好婆家呢,不過你我現在最主要的是求取功名,不宜貪戀兒女私情,我已定了車馬,三天後與你一同到長安,共同準備明春的考試!
李商隱先生聽了恍然出神,許久才怔怔地說,這麼急?我還想好好觀賞一下洛陽的牡丹呢?李讓山說,哪有什麼好看的,再說了將來一舉成名天下知,再回來看著牡丹才別有風味韻致,何必在乎一時?
李商隱先生無從分辯,也不想分辯,大概因為上次與宋華陽女士的愛情受了挫折,這回也變得猶豫起來,畏首畏尾的心中不大自在。
第二天,李讓山早早起來,站在院子裏的梧桐樹下,把昨晚李商隱先生給他的近來的詩作一一鑒賞,其中有四首以燕台為名的詩讓李讓山的眼睛一亮,他抽出其中的一首,含情的念道:
月浪衡天天宇濕,涼蟾落盡疏星入。雲屏不動掩孤嚬,西樓一夜風箏急。
欲織相思花寄遠,終日相思卻相怨。但聞北鬥聲回環,不見長河水清淺。
金魚鎖斷紅桂春,古時塵滿鴛鴦茵。堪悲小苑作長道,玉樹未憐亡國人……
詩寫的綺靡動人,念詩之人也聲情並茂,寂靜的清晨,聲音透過薄薄的霧靄傳導早期的柳枝女士耳朵裏。柳枝女士為之一動,多麼好的抒情詩啊,情深意長,情真意切,然人聽來,仿佛自己就是那讓詩人留戀愛慕的女子,心裏揣了兔子似的,春意蕩漾。
柳枝女士忍不住過來詢問是誰做的。李讓山就說,乃是堂弟李義山(李商隱先生字義山)所作。柳枝女士又問,可是昨天向我問路的那位公子?李讓山說,正是。柳枝女士臉上一陣羞怯,從懷裏曳出一條手帕來交給李讓山,並說,可否讓令弟在手帕上題寫一首,以了小女子的一點心願?李讓山不好意思拒絕,就說,好吧,且把手帕留下,明日題好了,親自給姑娘送過去。柳枝女士說了聲有勞,轉身回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