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食堂裏的合謀——收益分析
一日,同宿舍的小強、小明與小力去學校食堂吃飯。飯至中途,忽感無味,於是商量買點豬頭肉,解解饞。然而,由誰出錢?由誰排隊?這是一個不小的難題。一番議論之後,決定玩剪刀、石頭、布遊戲,由前兩個輸者出錢,最後獲勝者排隊。
經過幾輪激烈的角逐,小強和小力先後敗下陣來,於是無奈地從口袋中掏出飯卡,交給笑容滿麵的小明。不久,誘人的豬頭肉和牛肉端上桌來,眾人一陣瘋搶,轉眼間隻剩兩隻空碗。這時小強提議再來一次,輸者請喝飲料。小明猶豫了一下,終於點頭同意。就在這一瞬間,小強悄悄地伸出兩根手指頭,小力心領神會。一聲開始,兩把剪刀齊刷刷落下,剪向小明那隻寬大的手掌。他雖然滿腹疑惑,但還是乖乖地買飲料去了。
這個故事蘊藏著不少經濟學的道理。為什麼小明在猶豫之後加入了遊戲?為什麼遊戲規則最後會失效?為什麼小強和小力的預謀能夠成功?這些都可以從經濟學的角度加以解釋。
首先,小強、小明和小力敢於參加這個遊戲,是基於自身的成本——收益分析。在遊戲尚未進行時,每個人的預期收益——豬頭肉,是基本固定的。根據平時的相處,每個個體對其他人的性格都了如指掌,判定不會出現某個人搶占所有豬頭肉的情況。三個人平分豬頭肉,這是眾人日常博弈的最優結果。至於成本,在沒有決定由誰出錢之前,是不確定的。每個人在遊戲時都假設出錢的不是自己,因而在成本——收益分析時,得出了自身會得到收益的結論,遊戲因此得以進行下去。
其次,在第二回合的遊戲中,小明認為自己在第一回合獲得了全勝,繼續參加遊戲,最壞的結果也不過是出錢買飲料。若不參加比賽,可能會被定性為沒膽量。這對於一個男生來說是非常不能容忍的,它可能造成名譽上的損失和心理上的壓力。事實上,小明忽略了一個問題:排隊等候也是一種成本,不過不以金錢的形式存在。他在計算自身成本時沒有加上這部分成本。
其三,小明在參加第二回合的遊戲時,曾假設遊戲中各主體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和不對稱的。不完全,是指每個人都不可能獲知遊戲的結果如何。不對稱,是指每個人都不可能獲知其他人出什麼手勢。這時候,任何個人擁有了完全信息,或任何兩個人知道了對方的出牌,將獲得超常收益。小強和小力達成了協議,修改了既定的遊戲規則,在博弈中就處於優勢地位。遊戲規則本來是公平的,由於在執行中產生了機會主義行為,結果就出現了偏離。
其四,在小強和小力的合作中,存在著一種相互信任的關係。小強在向小力出示手勢時,已經假定小力是可以信賴的。反之,小力看到他的手勢,可以認同,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出示其他手勢。這個契約能否達成,關係到遊戲中誰勝誰敗。在博弈中,小力和小強站到了同一立場,這和他們利益的一致性不無關係。
專家指點:在博弈中的進行合謀,是需要一定的條件的,即合謀雙方的利益是一致的,隻有這樣,合謀才有成功進行的可能。
17.蘇格拉底與麥穗理論——最優結果
麥穗理論來源於這樣一個故事。古希臘哲學導師蘇格拉底的三個弟子曾求教老師,怎樣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侶。蘇格拉底沒有直接回答,卻讓他們走麥田埂,隻許前進,且僅給一次機會選摘一支最大的麥穗。
第一個弟子沒走幾步就看見一支又大又漂亮的麥穗,高興地摘下了。但是他繼續前進時,發現前麵有許多比他摘的那支大,隻得遺憾地走完了全程。
第二個弟子吸取了教訓。每當他要摘時,總是提醒自己,後麵還有更好的。當他快到終點時才發現,機會全錯過了。
第三個弟子吸取了前兩位的教訓。當他走到三分之一時,即分出大、中、小三類,再走三分之一時驗證是否正確,等到最後三分之一時,他選擇了屬於大類中的一支美麗的麥穗。雖說,這不一定是最大最美的那一支,但他滿意地走完了全程。
西方的擇偶觀裏有一個和這個故事相似的麥穗理論,是說一個人在尋找伴侶時如同走進了一個麥田,一路都看見麥穗,很多人不知道摘取哪一支,因而就會有躊躇與彷徨、遺憾與悲傷。而正常人再花心,他或她也得選擇一支來陪伴自己的旅程。當然並不排除有極少數人會在短短的一生裏一換再換。
我們不妨假設有20個合適的單身男子都有意追求某個女孩,這個女孩的任務就是:從他們當中挑選最好的一位作為結婚對象。從這20個裏麵選出最好的一個並非易事,該怎麼做才能爭取到這個結果?
首先要考慮的是約會時對對方真實性格、人品的判斷。
約會時,男女雙方一開始都是展示自己的優點,掩蓋自己的不足。當然,他們都想了解對方的一切,不管是優點或是缺點。然而,每個人都是理性的,任何一方在約會時都會掩藏自己的缺點。
對於一個女孩來說,男朋友贈送的鮮花是相對廉價的,而貴重的鑽石、金表、項鏈等禮物也許更能代表一個人的真心。這並不是因為值多少錢的緣故,正如有句話說得好:一個男人愛一個女人有多深,就會為她掏出多少鈔票。而是表明一個人樂意為你奉獻多少的可靠證明。
然而,禮物值多少錢對於不同的人是有差異的。對一個身價億萬的有錢人來說,送上一顆名貴鑽石可能比帶你遊山玩水的價值要低得多。反之,一個窮小子,花了大量時間辛勤工作,買上一顆鑽石的價值就要高得多。
很明顯,最好的方法是和這20個人都接觸一遍,了解每個人的情況,經過對比篩選,找出那個最適合(當然並不一定是最優秀)的人。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花大把大把的時間去和每個人都交往。不妨假定更加嚴格的條件:每個人隻能約會一次,而且隻能一次性選擇放棄或接受,一旦選中結婚對象,就沒有機會再約會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