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末夏初的清晨,還不到日出的時候,天剛有點蒙蒙亮。那是一種美妙蒼茫的時刻,在深邃微白的天空中,還散布著幾顆星星,地上漆黑,天上全白,樹枝在微微顫動,四處都籠罩在神秘的薄明中。一隻雲雀,仿佛和星星會合一起了,在絕高的天際唱歌,寥廓的蒼穹好像也在屏息靜聽這小生命為無邊宇宙唱出的頌歌。南邊,連綿起伏的終南山映著吐露青銅色的天邊,顯示出它的黑影;耀眼的啟明星正懸在這山崗的頂上,好像是這黑暗山坳裏飛出來的靈魂。
這是一個專屬於勤勞者的美好時辰,在終南山腳下的黃土高原上,當大多數人還在沉睡當中時,任重遠教授已經戴著他那頂常年披星戴月的舊草帽,身著洗得發白的灰色長衣長褲,腳蹬一雙打滿了補丁的解放鞋,邁著略微蹣跚的腳步,穿過西北農校幽靜的校園裏,踏上了前往試驗田的道路。這條熟悉到他閉上眼睛都能隨意行走的道路,他已經走了整整30年。30年,歲月無情地將任重遠從一個意氣風發的青春小夥變為了年近花甲的關中老漢。本來個頭就不高的他,因為長期彎腰查看麥苗導致的微微駝背,顯得更低了。短短的平頭,黝黑的皮膚,清瘦的身形,尤其是那張像剛翻耕過的田地般皺褶滿布的麵龐,怎麼看也不像是一位教授,倒更像是農村裏常見的老大爺。如果拎一把鋤頭站在地裏,有人會把他當成莊稼把式;如果肩上搭一塊舊毛巾,有人會說他是裝卸工人;如果拿一把瓦刀走進正建的新房子,有人會稱他是泥瓦匠。難怪當地的老百姓常常調侃他:“遠看像個農民,是個扛掀種地的,走近了才知道,原來是個育種的!”這就是任重遠,不願意跟隨蔣介石奔赴台灣,而是留在西北農校堅持小麥育種的專家。
隨著空氣中飄來一陣陣沁人心脾的清香氣息,一片碧綠的碧螞雜交麥試驗田出現在了眼前。晨風拂過,試驗田裏的麥子翩翩起舞,像是在熱情地跟老朋友打著招呼。隻可惜,任重遠無暇享受這美好的晨景。他的心裏,滿滿地裝著的是飽受饑餓之苦的老百姓們,一想到他們,任重遠就在心裏暗暗怨恨自己,為什麼還沒有把碧螞雜交麥培育成功。他望著不遠處連綿起伏的終南山輪廓,想著自己的心事,忍不住長長歎了口氣。
幾天前,農校黨委書記張正一從北京參加全國農業工作會回來,帶來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為積極配合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順利實施,農業部決定在全國開展糧食育種競賽,凡是在育種工作上取得突出成就的單位或個人,將給予重大獎勵,並有機會進北京、上天安門,在人民大會堂接受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親自接見!為響應國家大力增加糧食產量的號召,快速推動小麥育種工作,農校為此專門成立了小麥育種工作小組,並任命任重遠教授為組長……
任重遠望著試驗田裏新一輪的碧螞雜交麥,暗自歎息:上北京,見毛主席,夢寐以求啊!要是手捧培育成功的碧螞雜交麥去見毛主席,毛主席看了也高興。要是兩手攥空拳,咱自個兒也沒臉去呀。任重遠既有對北京的熱切向往,又感到了現實壓力的沉重。這不,他把當年從國民黨手中搶回的美國的春小麥碧玉號,與西北當地的冬小麥螞蚱號配在一起,雜交組合,試圖培育出高產量、能抗病蟲害的新品種。遺憾的是,碧螞雜交麥的培育工作已經進行了三年多,卻始終沒有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真是愁死人了。任重遠心裏明白,糧食育種其實是一項與時間賽跑的工作。一般情況下,選育一個優質小麥新品種需要七八年的時間,條件完善再加上運氣好的話也要四五年時間。可是,剛剛成立的新中國,全國上下各項建設都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如果大家吃不飽肚子,何談搞建設!形勢緊迫,形勢緊迫啊!
“老夥計們,你們一定要好好生長,爭取今年有個好收成,也給我這老臉上添點光啊!”任重遠彎下腰,一邊查看麥苗的抽穗情況,一邊和它們說著心裏話。這是他多年的經驗,搞小麥育種就是要經常和小麥對話,這樣才能增進感情。可是,今天他的狀態不怎麼好,剛忙活了一會兒,豆子般的大顆汗珠就不停地順著額頭往外滲,心髒也咚咚咚跳個不停。心事想得太多,心絞痛的老毛病又犯了,他趕緊慢慢挪到田埂上坐了下來。還是朱賢聲教授提醒的對,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前幾天,任重遠在辦公室突然犯了病,不得不一隻手扶著桌角,一隻手揉著胸口,一臉痛苦的神情。朱賢聲教授看到他這個樣子,趕緊扶他坐下,倒杯熱水給他喝,並用手揉扶他的胸口。
朱賢聲是細長個,清瘦的臉上戴著一副玳瑁框的眼鏡,他扶了扶像啤酒瓶底一樣厚厚的眼鏡片,安慰道:“重遠,你是農校小麥育種小組的組長,你這身子骨可就不光是你自個兒的了,更是咱們農校的。你要是垮了,咱這育種工作會跟著垮了啊!”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那小麥育種革命的本錢是什麼呢?”清晨的涼風使任重遠的頭腦清醒了很多,他認真地思考著這個問題,慢慢理出了頭緒。毛主席說過,革命是播種機!小麥育種革命當然也需要播種機,這播種機播下的是什麼,不正是接班人麼!任重遠突然意識到,自己真是老糊塗了,怎麼光顧著尋找小麥的好苗子,反而把育種人的好苗子給遺忘了。農校裏有不少有誌向的年輕人,若能讓他們都加入到育種小組來,那豈不是一件大好事!這些優秀的年輕人,正像這試驗田裏的麥子,必須要有人去發掘,去有意栽培,他們的價值才能夠真正體現出來,要不然就永遠被埋沒在麥田裏了。而且,他們年輕有衝勁,還能給育種工作帶來新的思路。對,就利用這次育種小組成立的機會,從畢業生當中篩選出一部分人才,補充到育種隊伍中!這樣,新中國的小麥育種工作也才能後繼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