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賦(1 / 3)

《文賦》是中國最早係統地探討文學創作問題的論著,全文以賦的形式寫成,作者是西晉著名文學家陸機。

兩漢以來,由於漢武帝對儒家文藝思想的“獨尊”,使得儒家思想在整個社會中占主導地位。儒家學派論詩,十分講究、重視詩的教化作用,他們著重指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這種文藝思想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過多強調了文學的社會作用,相對忽視了文學的藝術特點。魏晉時期,隨著儒家思想的衰微,人的思想的解放,人道價值重新得到肯定,文學的地位日益提高,在文學理論上也一掃兩漢沉悶停滯的氣氛,使得人們對文學的本質特征的認識更加深入,對文學藝術規律的研究也全麵展開。

陸機《文賦》的出現,正是文學擺脫經學附庸地位而得到獨立發展之後,在大量創作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理論結晶。《文賦》中所闡述的美學思想,是對儒家學派論詩的某些傳統觀念的否定。它大膽創新,勇於探索,把研究對象從詩的社會功能轉移到詩的創作本身,正確地揭示了文藝創作的一些基本規律,在文藝理論思想上開拓了一個新的領域。同時,陸機對於儒家學派論詩的某些合理因素並不一概加以拋棄,而是繼承下來,加以發揚,從而提出了“頤情誌於典墳”“以述先士之盛藻”的思想。在作品內容方麵,陸機還強調了“理”的主導作用,將文藝理論思想推向前進,跨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代。

具體地來說,詩主情誌是儒家學派論詩傳統的美學思想。但到了後來,對於詩的藝術特征,人們的認識逐步深化,逐漸臻於完善。《典論·論文》說:“詩賦欲麗”。一個“麗”字恰當地概括了詩、賦這種文體的藝術特點。至於《文賦》所說“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直接繼承和發揚了《典論·論文》有關文體論的文藝思想,進一步揭示了詩的特點是描摹事物,最高的境界則是文情並茂。以“綺靡”說詩,這是《文賦》這篇著作美學思想的一大特色,《文賦》這篇著作本身就是這一美學思想的直接體現。這一美學思想推動了六朝文學的變革,對後代文學和文藝思想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文學的發展規律來說,詩緣情綺靡之說,真正揭示了詩歌創作的某些基本藝術規律,不僅隻是對於六朝文學,即對後來唐代詩歌的繁榮,宋詞的興起,都直接或間接地做了理論上的準備。

《文賦》的另一傑出貢獻,還在於它提出了創作論。這是一個前人還沒有涉及過的課題,陸機做了大膽探索,揭示了有關創作的這一重要藝術規律,大大地豐富了我國古典文藝理論,有著全新的意義。

《文賦》還用了大量篇幅,從正反兩個方麵論證了言、辭的運用及其重要性。藝術的語言是構成詩篇的物質材料,是作家用以表達情誌的藝術手段。為此,《文賦》特別強調了熔鑄警句的重要性。這些思想都為以後的文學發展和文藝理論的進步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知識鏈接

陸機被譽為“太康之英”。流傳下來的詩共一百多首,大多為樂府詩和擬古詩。代表作有《君子行》《長安有狹邪行》《赴洛道中作》等。賦今存27篇,比較出色的有《文賦》《歎逝賦》《漏刻賦》等。散文中,除了著名的《辨亡論》,代表作還有《吊魏武帝文》。

文心雕龍

南朝梁劉勰的《文心雕龍》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部有嚴密體係的文學理論專著。全書共10卷,50篇,分上下兩編,各25篇。全書包括總論、文體論、創作論、批評論四個部分。總論含上編的《原道》至《辨騷》五篇,明確地提出了其文學批評的根本原則,是全書的“文之樞紐”。其中《原道》《征聖》《宗經》三篇是理解全書的鑰匙。

儒家的中庸美學原則是貫穿《文心雕龍》全書的基調。劉勰提出的主要的美學範疇都是成對的,矛盾的雙方雖有一方為主導,但他強調兩麵,而不偏執於其中一端。文中提出“擘肌分理,唯務折衷”,在對道與文、情與采、真與奇、華與實、情與誌、風與骨、隱與秀的論述中,無不遵守著這一準則,體現了試圖把各種藝術因素和諧統一起來的古典美學理想。劉勰還特別強調了與儒家思想相聯係的陽剛之美,表現出企圖對齊、梁的柔靡文風進行矯正的傾向。他關於“風骨”的論述集中地體現了這一點,對後世有著重要影響。

在《文心雕龍》中,劉勰初步建立了文學史的觀念。他認為,文學的發展變化,終究要受到時代及社會政治生活的影響。他在《時序》篇中說:“文變染乎世情,興廢係乎時序”,並在《時序》《通變》《才略》這幾篇裏,從上古至兩晉結合曆代政治風尚的變化和時代特點來探索文學盛衰的原因,品評曆代的作家和作品。所以,他認為建安文學“梗概而多氣”的風貌,是由於“世積亂離,風衰俗怨”而形成。而東晉的玄言詩泛濫,是由當時“貴玄”的社會風尚所決定的。

在《風骨》篇裏,他主張“風情骨峻”;在《情采》篇裏,他強調情文並茂。但在二者之間,他更強調“風”“情”的重要,主張“為情而造文”,反對“為文而造情”,堅決反對一味追求形式的不良傾向。

劉勰還建立了文學批評的方法論。在《知音》篇裏,他批評了“貴古賤今”“崇己抑人”“信偽迷真”“各執一隅之解”的不良風尚,要求批評家“無私於輕重,不偏於憎愛”。與此同時,他還提出了“六觀”的批評方法:一觀位體,看其內容與風格是否一致;二觀置辭,看其文辭在表達情理上是否確切;三觀通變,看其有否繼承與變化;四觀奇正,看其布局是否嚴謹妥當;五觀事義,看其用典是否貼切;六觀宮商,看其音韻聲律是否完美。這些意見不僅對當時文人相輕的不良批評風尚具有積極的針砭意義﹐而且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文心雕龍》在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和文藝理論的發展史上具有巨大的奠基意義和深遠影響,是一份十分寶貴的遺產。現在,它受到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理論工作者越來越多的注意和重視。

此外,《文心雕龍》還有多方麵的成就。《文心雕龍》中關於藝術想象也有精辟的論述。它繼承《文賦》關於這一問題的見解,並作了進一步的論述和發揮。《神思篇》借用“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這一成語,論述藝術想象超越時空限製的特點:“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裏。”但他又比陸機的觀點大大前進了一步,認為藝術想象並非淩虛蹈空而生的。它以“博見為饋貧之糧”的形象化的比喻﹐說明藝術想象的基礎隻能是客觀生活中的素材或原料。這一見解是符合實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