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詩騷輝煌(1 / 2)

蒼茫遙遠的先秦時代,卻有著輝映後世的文學藝術。溫柔敦厚的《詩經》,浪漫奇譎的《楚辭》,深奧玄遠的《老子》,質樸動人的《論語》……都是我們值得珍藏的財富,而且直到今天仍然有著鮮活的生命。讓我們走進那已經逝去的時代,去感受大詩人屈原、大教育家孔子等的風采吧!

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305篇詩歌。《詩經》共有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有詩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有詩40篇。

《詩經》全麵地展示了周代的社會生活,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奴隸社會從興盛到衰敗時期的曆史麵貌。有些詩,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等,記載了後稷降生到武王伐紂,是周部族起源、發展和立國的曆史敘事詩;有些詩,如《魏風·碩鼠》《魏風·伐檀》等,以冷嘲熱諷的筆調形象地揭露了奴隸主貪婪成性、不勞而獲的寄生本性;有些詩,如《小雅·何草不黃》《豳風·東山》《唐風·鴇羽》《小雅·采薇》等,寫征夫思家戀土和對戰爭的哀怨;另外,還有不少詩表現了青年男女的愛情,如《秦風·蒹葭》《邶風·靜女》《衛風·木瓜》等;而《邶風·穀風》《衛風·氓》則抒寫了棄婦的哀怨,強烈譴責了男子的忘恩負義,反映了婦女的悲慘命運。

《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隻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藝術效果。在語言上多采用雙聲疊韻、疊字連綿詞。

《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由於其內容、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楚辭

楚辭,其本義是指楚地的言辭,後來逐漸固定為兩種含義:一是詩歌的體裁,一是詩歌總集的名稱。從詩歌體裁來說,它是戰國後期以屈原為代表的詩人,在楚國民歌基礎上開創的一種新詩體;從總集名稱來說,它是西漢人劉向在前人基礎上輯錄的一部“楚辭體”的詩歌總集,收入戰國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賈誼、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的仿騷作品。

由於楚辭是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經過加工、提煉而發展起來的,所以它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由於地理、語言環境的差異,楚國一帶自古就有它獨特的地方音樂,古稱南風、南音,也有它獨特的土風歌謠,如《說苑》中記載的《楚人歌》《越人歌》《滄浪歌》。更重要的是楚國有悠久的曆史,楚地巫風盛行,楚人以歌舞娛神,使楚地民歌中充滿了原始的宗教氣氛。所有這些影響使得楚辭具有楚國特有的音調音韻,同時具有深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和濃鬱的巫文化色彩。可以說,楚辭的產生是和楚國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傳統的熏陶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