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2年,美國人普利尼·穆迪在父親的農場上發現了一塊陳舊的石板。令他吃驚的是,石板上竟然有5個小腳印!這一發現引起了穆迪一家的極大興趣,經過討論,他們決定將這塊石板作為農場路口的裝飾物。就這樣,這塊石板被擦拭幹淨後掛在了農場的大門上,接受著人們的詢問與觀賞。然而,當時並沒有人知道,一個神秘的世界將會通過這塊石板展現……人們跟隨著恐龍留下的印記,仿佛跳進時空隧道,回到恐龍時代。
遠古的呼喚
30年後,這塊石板被美國麻省阿莫斯特學院的希契科克教授獲得,他認為石板上的足跡很像一種名為鳥的鳥類足跡,因此將它命名為“骨頂雞鳥足跡”。但是,隨著始祖鳥化石的發現,教授開始懷疑自己的鑒定,因為這塊化石形成的年代遠在始祖鳥之前,而研究證明那時地球上還沒有鳥類。直到1867年,著名的恐龍專家科普指出,這塊石板上的足跡應該屬於一種獸腳類肉食性恐龍,它至少已經有1.6億歲了。
腳下的科學人們對這塊帶有恐龍足跡的石板十分珍惜,但大家都不覺得它對恐龍的研究有多大的作用。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足跡化石出土,人們發現,足跡化石有著骨骼化石無法替代的科學價值。首先,通過觀察恐龍的足跡,人們可以清楚地知道它們如何行走;其次,可以了解到它們是否群居;再次,通過測量足跡的距離、深淺,還可以判斷出恐龍的身長、體重。恐龍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向幾億年後的人類傳遞著史前的信息。
漫長的等待
恐龍與人類的“交流”當然不能隻靠一些足跡,遠古的恐龍還通過它們的身軀向人類展示一段更全麵的曆史。一隻恐龍死去後,它的屍體在大自然中逐漸分解,隻剩下骨架。然後,泥沙、岩石覆蓋了骨架,覆蓋物裏的礦物質滲透到骨頭裏,億萬年後使它們成為化石。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地質運動和風吹雨淋讓上麵的覆蓋物慢慢脫落,這樣人們才有可能發現它們。
重見天日
經過了億萬年的光陰,有些恐龍化石才幸運地等來了挖掘者。可是這個挖掘的過程同樣困難。通常,在挖掘這些化石時,工作人員會根據不同的情況而采取不同的挖掘方式。比如在某些沙漠地區,工作人員隻需要清除掉上麵的沙子,就可以把化石挖出來。但要挖掘那些埋在岩層裏的大骨架,就必須動用開路機、鑽孔機這些大型設備了,有時還需要使用炸藥炸掉外層的岩石。接下來就是細部清理了,這一過程更加繁瑣,往往需要幾個星期甚至更長的時間。
恐龍家園
其實,從1822年第一塊恐龍骨骼化石在歐洲出土以來,科學家就在北美洲、南美洲、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等地陸續發現恐龍化石。1989年,人們又在南極大陸發現了一塊棱齒龍化石,至此,人們已經在地球上所有的大洲都發現了恐龍的生活痕跡。如果再加上恐龍的那些遠親近鄰,比如天上飛的翼龍,海裏遊的滄龍、幻龍等,可以說,在中生代,恐龍家族遍布了整個泛大陸。
恐龍的足跡
化石製作骨骼模型涅盤重生挖出來的化石會被拍照、編號,並送往實驗室。科學家會把它們和已知的恐龍做對比,來確定它們的種屬和形態,這樣才能更好地複原它們生前的樣子。通常,被完好保存下來的恐龍化石並不多,因此科學家會用玻璃纖維模型來代替缺失的骨骼,有的時候還會添加上皮膚和內髒等。就這樣,這個沉睡了億萬年的巨獸等來了它的“重生”。
珍貴的印記
一隻恐龍一生該留下多少足跡啊!但事實上,已經發現的恐龍足跡化石非常稀少,這是因為在一般條件下,堅硬的地麵上隻能留下淺淺的印記,並且很快就會消失;而在鬆軟且含水量高的地麵,足跡又容易被周圍流動的泥沙掩蓋。隻有在軟硬適中的地麵上才會留下清晰的足跡。更重要的是,這些足跡必須適時地被外來的沉積物所掩蓋,過早或過晚都不能形成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