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東北地區的老工業基地曾經為我國建設獨立自主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作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共和國工業長子”。改革開放以後,東北從來沒有停止過努力,幾度提出“重振雄風”的規劃,但相比東南沿海地區的加速發展,東北明顯落後了。
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和改造,支持以資源開采為主的城市和地區發展接續產業……加強東、中、西部經濟交流和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形成若幹各具特色的經濟區和經濟帶。2003年3月,在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一次強調要“采取有力措施,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和改造,支持以資源開采為主的城市和地區發展接續產業”。溫家寶總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答記者問時,指出:“要把老工業基地的改組、改造和振興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003年9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北京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指出,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是十六大從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全局著眼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各地區、各部門都要從新世紀新階段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長遠發展的高度,深刻認識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著力推進體製創新和機製創新,促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企業技術改造,走出一條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振興的新路子。2003年1月到8月,溫家寶總理三次到東北考察。9月10日,溫家寶在北京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了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指導思想和原則、主要任務及政策措施。會議明確提出,努力將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發展成為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特色明顯、競爭力強的新型產業基地,逐步成為國民經濟新的重要增長區域。這標誌著“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已正式上升為“戰略決策”。
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就是要進一步發揮政府在促進就業、調節分配、完善社會保障、實現社會公平等方麵的作用,加快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社會保障、社會管理等社會事業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有機統一。
案例
“非典”引發的思考
2003年4月,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爆發。人們害怕染上非典型肺炎,就不敢去餐飲店用餐、乘公共交通工具上班和旅遊,所以,“非典”對經濟的負麵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在東南亞,一些國家把“非典”對經濟的影響與亞洲金融危機相提並論;在加拿大,輿論認為,“非典”事件的影響不亞於伊拉克戰爭;在全世界,美國蓋洛普谘詢公司預言,肆虐東亞和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非典”,正在衝擊很多國家的經濟增長信心,將會把原本就比較低迷的世界經濟進一步推向穀底。
“非典”疫情的發生提出了一個深刻的問題,這就是:我們在推動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還要搞好公共衛生、教育等各方麵工作,要把對人的關愛放在我們工作的重要位置上。2003年初“非典”的發生更加突出地暴露了兩方麵的問題。一是社會事業發展落後,即經濟發展和社會公共事業發展之間的不平衡,這在衛生事業落後這個最薄弱環節上突出表現出來。另一個是城鄉發展不平衡。因為衛生事業落後突出反映在農村,“非典”控製的難度也主要在農村。對這兩方麵的問題,胡錦濤總書記在總結抗擊“非典”工作的講話中提出要進一步研究並切實抓好的工作中,第一個就是“要進一步加強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工作”;第二個就是“要進一步加強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工作”。
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就是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