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一個人隻有對自己立足的這片土地產生情感閃光點,才能找到生活和事業的根……
一
初冬的雨,夾著寒風,不期而至,嘩啦啦地下個不停。
在廣州市區一隅,我迷失在風雨中。
那是1991年元旦。在惠陽師專讀書的我,因為高考不如意,好長一段時間走不出心裏的陰影。於是,趁元旦假期,想到廣州找同學散散心。誰想到,在火車站,本來想去廣東省商業學校(位於芳村)的我卻上錯了一輛中巴,等中途被無良司機放下時,已不知道具體在哪個方向。偏偏天又下起了雨。
雨越下越大,風更冷了。我被淋得像落湯雞,沿著大馬路躑躅,不時地招手求援。車一輛輛地從我身旁呼嘯而過。
突然,一輛單車在我身邊停下,裹得很緊的黃色雨衣中探出一張秀麗的臉龐。聽說了我迷路的遭遇後,她告訴我走錯方向了,還說可載我到火車站,再從那裏坐公交車去芳村。在她的幫助下,我經過了一段曲折後,總算搭上開往芳村的公交車。
這是廣州留給我最深刻、最溫情的一幕。一直以來,每當廣州雨季到來時,那身披黃色雨衣的背影、那張秀麗的臉龐,不時地在我腦海中浮現。心底裏,充滿著無限的感念。
那一年,我完全沒想到,兩年後我會成為華南師範大學本科插班生、踏上廣州求學之路;我更不敢指望,在華師畢業後能留在廣州一所高校工作。
我隻能相信,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種緣分和力量在牽引著,讓我注定與廣州風雨同行。
二
1995年,我從華南師大中文係畢業後,憑著綜合測評優秀的先決條件及曾經在校報當學生記者的優勢,被分到華南建設學院西院黨委宣傳部。從此,開始了我在廣州安家立業之路。
記得1993年我從惠陽師專畢業時,一位同學給我留言說:“西湖,雖然風光迷人,但畢竟太狹小,我們需要的是廣闊天地。”廣州,正是這樣的廣闊天地,是可以讓人施展拳腳的巨大舞台。
這些年,作為這座城市的一分子,我經曆和見證過這片土地建設發展、騰飛巨變的點點滴滴。親身參與過地鐵興建的誌願服務,經曆過迎接香港回歸的不眠之夜,抗擊“非典”、抗擊雪災時的愛心傳遞,大學城的奇跡崛起以及創衛創文的波瀾跌宕……
這些年,身為高校新聞宣傳職業者,我記錄了華南建設學院西院和新廣州大學的辦學發展曆程。可以說,這個軌跡也是廣州高等教育發展概貌的一個側麵,從原華南建設學院西院的幾經變化,到新廣州大學的合並組建與跨越發展,一個個生動的片斷、一幕幕難忘的畫麵,鐫刻著廣州經濟社會、文化教育改革發展的印跡,也融注了我在記錄中一路走來的酸甜苦樂。
這些年,也算是文學、藝術愛好者的我追逐過不少登臨廣州的文藝明星、知名學者,用鏡頭刻錄下他們的風采。如季羨林老先生、賈平凹、周星馳、宋祖英、陳魯豫、王誌、李步雲等,他們在廣州的印跡及其對廣州的情緣,從另一個角度上成了展現廣州城市魅力的注腳。
無論是創作還是寫作,都需要有豐富的生活積累。感謝廣州,給了我如此廣闊的生活空間和如此豐富的生活素材;感謝生活,讓我在寫作路上有了永不枯竭的源泉。
三
踏上廣州,讓我真正叩開了寫作的大門。16年了,我慶幸自己在工作和興趣的兼顧中找到了一片屬於自己的空間,並為此孜孜不倦地努力,像一位農民耕耘在自己的土地上,守候著,盼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