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卷軸書法形製研究綜述(1 / 2)

中國書法的本體研究中關於字體、書體、文體的研究較為充分,而形製的研究相對薄弱,絕大部分書法史論專著不涉及形製部分。相關研究大多側重於書畫裝裱方麵,而且大部分停留在技術層麵;或有著作及關於古書畫鑒定的文章涉及書法形製的其中一種或者某個方麵。關於書法形製的淵源、流變、特點及其文化涵義至今沒有全麵和深入的研究,這對當下的書法創作的文化闡釋和界定乃至於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回歸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缺漏和遺憾。

王宏理的《誌墓金石源流》是目前所見關於研究書法形製的主要專著。內容以誌墓形態的金石書法形製為主體,基本涉及了金石類書法的所有類型,對每一種類型均作了源流的梳理,並聯係字體、書體、文體進行論述,對本論題的研究有重要的資料和方法論借鑒作用。王宏理:《誌墓金石源流》,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

相比金石形製的研究,卷軸形製的研究更加薄弱,所見主要學術專論是彭礪誌的博士論文《尺牘書法——從形製到藝術》,該文從尺牘書法的文本形製、書寫形製、形式形製三個層麵進行研究,並以此希望能在書法史研究中強調形製史觀察的角度,此文亦成為本課題主要的參考文獻。彭礪誌:《尺牘書法——從形製到藝術》,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陳欽忠的《法書格式的轉變與展望》是探討書法形製的又一論文,該文章以“格式”概念來規定形製,認為中國書法的格式經曆了如下重要變遷,東晉樹立的尺牘典範、宋代的詩文長卷、明代立軸、清代對聯,並考察其與書史上重大書風轉折之關聯性,並將視野指向未來,對於卷軸書法形製研究的展開提供了有益的思考。陳欽忠:《法書格式的轉變與展望》,《跨世紀書藝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書道學會2000年,第五1—28頁。

而邱振中在《卷與軸》邱振中:《卷與軸》,《書法的形態與闡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一文中將中國書法的形製分為卷與軸兩大類型,作者將長卷與立軸兩種幅式與書法之表現形態聯係在一起,指出以長卷為代表的幅式較好地展示了書法的時間性特征,即書寫者情緒變化的曆程,而立軸書法則更多體現了書法的空間性特征,書法的呈現更多是書家情緒在某一瞬間放大和凝固,體現了書家精心控製的藝術創作過程。這種將形製與書法表現類型相聯係的思路對形製研究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關於卷軸書法形製的敘述還分散在其他類型的著述中,裝裱類的如馮鵬生的《中國書畫裝裱概說》馮鵬生:《中國書畫裝裱概說》,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年。、王以坤的《書畫裝潢沿革考》王以坤:《書畫裝潢沿革考》,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均對形製有所論述,劉舜強的《日本書畫裝潢研究》從裝裱角度對日本書法形製有較多的論述,均可成為本課題的參考。另邱振中的新著《書法》有專節講述形製,但非常簡略。

另外,隨著近十年來當代書法展覽的興盛,催生了一批關於書法形製的書籍,主要有《書法常用詞語形製手冊》、《書法形製大全》、《書法形製綜彙》、《書法創作形製叢書》等章晴、一彬編:《書法常用詞語形製手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路矧編:《書法形製大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年;《書法形製綜彙》,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書法創作形製叢書》(有鬥方、條幅、尺牘、對聯等分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這些創作類書籍大多以圖為主,亦有簡略的形製史敘述,對普及卷軸書法形製的知識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大多簡略且有訛誤,不能成為有效的學術梳理。

而在繪畫史研究領域亦產生了一些與形製相關的成果,如徐邦達先生在《古書畫鑒定概論》中有專節《幅子格式和裝潢形製》探討形製的名實問題,文章指出:“幅子的名稱有時就因為裝潢形式而得來,例如現在通稱橫幅為卷(古時也稱為軸,因為有軸杆、軸頭),掛軸為‘軸’,對折頁聯成一套為‘冊’等等。但裝潢本身又為它自己的樣式和形製名稱,因此兩者仍舊各有獨立性。”徐邦達:《古書畫鑒定概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傅熹年先生在《關於展子虔〈遊春圖〉年代的探討》一文中就從形製的角度指出《江帆樓閣圖》與《遊春圖》同出一底本,《遊春圖》可能源於古代的屏風小樣,而《江帆樓閣圖》則是傅熹年:《關於展子虔〈遊春圖〉年代的探討》,《文物》1978年第11期,第40—52頁。屏條最左的一扇。這樣的卓見對書畫鑒定和形製史研究均有重要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