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打開《唐詩鑒賞辭典》,開卷詩是寧波慈溪人虞世南的《蟬》。虞世南(558~638年),唐代詩人,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官至秘書監,享年81歲。其書法剛柔並重,骨力遒勁,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並稱“唐初四大家”。其詩風與書風相似,清麗中透著剛健。
可以說虞世南是寧波地區早期的名人之一,他的故居早已蕩然無存。據考證,現在的慈溪市鳴鶴鎮定水寺遺址上,早先就有虞世南的故居。1998年,有關部門在其遺址上立起了一塊“唐虞秘監故裏”石碑以紀念先賢,昭示後人。
有名人,方有名城,作為曆史文化名城,名人故居是寧波城市的寶貴財富之一。無論我們的城市變得多麼現代,一旦缺乏曆史文化遺存打底,就會變得膚淺。
寧波人文薈萃,群星璀璨。據統計,北宋時寧波人中進士161名,南宋上升至983名,其中鄞縣還出了4個狀元,居全國之冠。到明朝,寧波中進士者的數量仍居全國第一。
近代,寧波各路英才更是噴湧而出,最著名的便是名震海內外的“寧波幫”人士。如創辦中國通商銀行的葉澄衷、嚴信厚、朱葆三,先後創辦了信平、大華、寧紹、四明、天一等保險公司的蕢延芳、劉鴻生、胡泳騏、孫衡甫等,創辦了第一家由華人開設的證交所“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的虞洽卿、盛丕華。中國近代金融業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宋漢章 先生也是甬人,受聘任大清銀行上海分行經理,1912年大清銀行改組為中國銀行,奠定了中國銀行直至今日的國際地位。
除金融業外,寧波人在航運、五金、新藥、顏料等行業也叱吒風雲,如“寧波幫”的代表人物虞洽卿,先後創辦了三北輪埠公司、寧紹輪船公司等。再如葉澄衷、朱葆三在五金業,秦君安、周宗良在顏料業,黃楚九、項鬆茂在新藥業,皆為業內翹楚。還有吳錦堂、王寬誠、包玉剛、邵逸夫、應昌期等,一個個都是業績輝煌,赫赫有名。
作為土生土長的寧波人,他們在故鄉寧波留下了一座座精美的故居,成為人們了解寧波商幫儒商文化的一張張曆史名片。
在漫長的歲月中,近代名人故居曆經風吹雨打、人為破壞等,許多已經不存,能保存下來極其不易。隨著城市化進程繼續加快,城市和農村中的近代建築正在逐漸消失,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近代名人故居。
青磚粉牆,一桌一椅,名人的蹤跡已深深嵌進曆史的畫麵;透過曆史的重重迷霧,名人誌士在講述著逝去的滄桑歲月,讓我們踏進這些故居,聆聽當年的往事。
(一)虞洽卿故居
在寧波的近代名人故居中,建築最精美的當數中西合璧的成功範例——虞氏舊宅天敘堂。
虞洽卿是中國近代曆史上一位很有影響的人物,對於近代上海的發展,乃至於整個中國的政治、經濟都曾有過一定的影響。
虞洽卿廣泛涉足於近代國內政治活動,從清末到民國的60年時間裏,他與中央、地方政府的要人都有過密切的聯係,其政治影響引起萬眾之矚目。但他並沒有認認真真去做官,一直以商人自居。
虞洽卿做過買辦,創辦過許多實業,參加了許多有影響的實業活動,如四明銀行、寧紹商輪公司、三北輪埠公司、三北航業集團等。虞洽卿的社會活動也非常廣泛,曾擔任全國工商會會長、上海總商會會長,他熱心社會公益事業,注重鄉誼,是近代“寧波幫”的典型代表和領袖人物。
虞洽卿事母極為孝順,凡是他母親所命無不盡力辦到。他在上海發跡後,一心想接母親去上海享福,無奈老人鄉情難舍,遂出巨資在家鄉為她蓋了這座豪宅。“天敘”二字的含義十分明了,是讓母親“敘天倫之樂”。
天敘堂位於慈溪龍山鎮,距慈溪市城區和寧波市各30公裏,北距伏龍山1.5公裏,西南1.5公裏為寧波至杭州的329國道,東2公裏外為東海。宅前有長長的河道,略呈弓形,與南首祠堂河相通,往東直通大海,以前經常船來船往,很是興旺。水源於達蓬山風浦湖。從堪輿學的角度來看,天敘堂東(大海)、南、西三麵環水的形勢可稱為“金城環抱”,“金”指水,在弓形河流之內側,被稱為“眠弓水”,是水形中的“大吉”。北麵的伏龍山山勢如一巨龍橫臥於東海之濱,“指山為龍兮,象形勢之騰狀”,無疑是“吉地”,符合古代營造宜選“藏風得水”,“藏龍聚氣”的要求。從現代的居住環境要求來說,前有河流,便於舟楫交通,供洗滌飲用,更具有調節氣候、淨化環境的重要作用,而北麵有橫亙的伏龍山,正好擋住冬天南下的凜冽北風,是非常理想的居住地。
現存主體建築共五進,通麵寬59米,通進深94米,占地麵積5546平方米,建築麵積5670平方米,分前後兩部分,由一條長59米、寬3.6米的甬道相隔,形成相對獨立的兩個整體。建築布局以一條中軸線貫穿始終,左右對稱,錯落有致,層次分明,形分氣連,過渡自然,是近代建築中中西合璧的成功範例。它體現了近代中國上層階級在建築審美心態上的嬗變過程,也是當時生活時尚、思想觀念發生轉變的曆史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