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風格獨具的寧波商幫會館(1 / 2)

會館是中國城市公共建築的一種,專指曆史上旅居異地的同鄉人共同設立的,供同鄉、同業聚會或寄居的館舍。迄今所知我國最早的會館是建於明永樂年間的北京蕪湖會館。嘉靖、萬曆時期會館趨於興盛,到清代達到鼎盛。而明清時期的商人會館則經曆了從會館到公所、商會的過渡,繁榮及至清代晚期和民國。

會館一般分為同鄉會館和行業會館兩類。前者是為客居外地的同鄉人提供聚會、聯絡和居住的處所;後者是商業、手工業行會會商和辦事的處所。同鄉會館的建築形式大致同大型住宅相似,有些即由大型住宅改建而成;行業會館與同鄉會館風格不同,其總體布置雖仍近似住宅建築,但更講究裝飾,常用繁複的雕刻和金彩裝飾。建築是凝固了的文化。會館建築作為社會的載體,不同程度地體現出政治、經濟、宗教、文化、藝術等方麵的功能與價值。政治上,會館與封建勢力的結合,在一定條件下,對於保護工商業者自身的利益,起了某些作用;宗教上,內陸商幫建立的會館總是與關帝廟結合在一起,沿海商幫建立的會館總是與天後宮結合在一起;經濟上,明中葉以後,具有工商業性質的會館大量出現,會館製度開始從單純的同鄉組織向工商業組織發展,對促進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寧波會館的形成,其雛形可以上溯到宋代。南宋紹熙二年(1191年),寧波有了對初具雛形的會館的明確記載:福建舶商沈法詢,在海上遇難受媽祖保佑,取福建莆田媽祖廟爐香,回明州江廈住處,捐宅為廟,由此誕生了浙東第一座天妃宮,後來成為閩商海運業行會的商幫會館,即八閩會館。

明天啟、崇禎年間(1621~1644年),寧波藥材商人首先在北京落戶,開拓市場,設立“鄞縣會館”,這可以看作寧波會館在外地初期開始形成的標誌。

寧波商幫不僅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大都邑創辦商幫會館,而且為團結海外寧波商幫,在亞洲的日本、新加坡等地也成立會館。寧波商人和全國各地來寧波進行商業活動的商人們的頻繁集結和流轉,造就了燦爛的商幫會館文化。

清末民國間,在寧波市區的商幫會館,著名的有福建商幫的江廈街八閩會館(天妃宮)、戰船街口錢業會館,江東以經營木材為主的福建老會館、寧波北號海運商人的慶安會館、南號海運商人的安瀾會館、廣東商幫的嶺南會館、山東商幫的連山會館、徽州商幫的新安會館等。另外,在鎮海有位於招寶山的閩浙會館,在象山有閩廣會館、三山會館等。

隨著歲月的流逝、城市的變遷,寧波遺存於世的商幫會館已為數不多了。據調查,現存較完整的會館建築有名可稽者僅餘幾座,其中最負盛名的是慶安會館、安瀾會館和錢業會館。

位於三江口的慶安會館和安瀾會館是寧波市區唯一一處宮(天後宮)館(會館)合一的商幫會館建築群。

清代,當時經營南方貿易的稱“南號”,主要經營福建的木材;經營北方貿易的稱“北號”,主要經營齊魯的特產。“巨艘帆檣高插天,桅樓簇簇見朝煙。江幹昔日荒涼地,半畝如今值十千。”(清·胡德《過甬東竹枝詞》)昔日荒涼的江東地方,因南、北號商船停泊於此,成為最繁榮的帆船港之一和商人們爭相開店的黃金地段。南號會館建於清道光年間,取名“安瀾”,意在“仰賴神佑,安定波瀾”;北號會館建於清鹹豐三年(1853年),取名“慶安”,寓“海不揚波慶兮安瀾”之意。

兩會館之所以聞名於世,不僅因為它們在商業和媽祖文化上的影響,而且其建築本身的匠心獨運,在浙東也是首屈一指的。

慶安會館主體建築坐東朝西,占地麵積約3900平方米,會館的大門和周圍內外牆垣和梁架上,都布滿了磚雕、石雕和朱金木雕,而其中的龍鳳石柱、磚雕宮門、戲台木藻井堪稱浙東雕刻“三絕”。

龍鳳石柱之“絕”,集中反映在正殿一對蟠龍石柱和一對鳳凰牡丹石柱上。柱高4米多,采用了高浮雕和鏤空相結合的雕刻技術,形態逼真,構思獨特,配以精致的柱礎,為國內罕見的石雕工藝精品。蟠龍石柱上的盤龍須眉怒張,倒掛攀附柱上,張牙舞爪,周身雲霧翻滾,兩隻蝙蝠在雲霧中上下飛舞;兩根鳳凰牡丹石柱分立在兩邊,上半截是鳳,下半截是凰,半露柱外,振翅欲飛。緊靠著鳳凰石柱的牆麵上各鑲兩塊梅園石淺雕條屏,浮雕深度不到一厘米,將“西湖十景”圖做了精雕細琢,與龍鳳石柱一起形成了粗獷與細膩、動與靜的韻律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