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二章 秀出自己(1 / 3)

剪輯對於電影來說有多重要?在沒有剪輯之前,“電影”隻是一種生活片段,《工廠大門》拍攝工廠員工進入大門的情景、《火車到站》拍攝一輛火車進站了,從頭到尾都是固定的鏡頭,沒有什麼故事而言。當經過了最初的好奇心,這種“小把戲”便被評為沉悶無聊,誰會去看《水澆園丁》裏園丁是怎麼玩水管的?還不如直接到自家花園澆水。

然後,《火車大劫案》出現了,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電影,它一共由14個不同的鏡頭組成,鏡頭與鏡頭之間的碰撞,構建出了一個完整的電影內容。不需要任何的語言文字,人們就能看得明白,這是一夥強盜在火車上搶劫,最後被警察追捕槍斃的故事。

有故事有情節,觀眾才產生了興趣,心甘情願掏錢去看電影。電影的發展一日千裏,鏡頭的拍攝方式越來越多,蒙太奇手法也越來越多。而歸根結底,剪輯是如此的重要,它讓電影騰飛,讓電影活了。

一部好萊塢大片,幾乎都要花費200個小時以上的膠片,《歌舞青春》花費的膠片也有接近20個小時,盡管是同一個故事,但完全可以剪輯成兩個截然不同的版本。如果把這20個小時的膠片換成幀數來計的話,膠片每秒24幀,那麼基礎單位會是“百萬”,正是這一百多萬的小格子排序、碰撞、組合,構成了整部的電影。

而多一個格子,或者少一個格子,都是天壤之別。多了那幾幀、那幾秒,電影很可能會顯得笨重拖曳。少了那幾幀,電影又會變得錯亂無章,畫麵裏的人物甚至會出現“飄移”情況。剪輯師要做的事情,就是把這些小格子排列好,不能多也不能少,既要講究無縫剪輯,也要符合片子的節奏,以最好的方式表達出電影的故事和情感。

電影在拍攝的階段,導演和攝影師是夫妻。來到剪輯階段,導演和剪輯師是夫妻,他們的“婚姻”是否幸福直接決定著電影是好片還是爛片,兩人的脾氣、默契、審美觀等等的方麵都要“來電”,不然很可能會以離婚收場,離婚的原因是家庭暴力。

《低俗小說》的導演昆汀塔倫蒂諾說過:“我在拍攝我的第一部電影的時候,隻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需要一個女剪輯師。女剪輯師懂得怎麼更好地照顧影片,照顧我。她們的好勝心沒有那麼強,不會想盡辦法來戰勝我,她們會給我關懷,幫助我完成電影。”

教授王揚剪輯課的老師深以為然,一脈相承之下,王揚也覺得很有道理,女剪輯師應該會更有耐心,而且對於《歌舞青春》來說,女性對於青春陽光的把握,也應當比粗線條的男人要好。

經過了一周時間的不停麵試,王揚終於才找到了適合的人選,瑪格麗特古德斯皮德,一個四十多的中年白人女人,戴著一個黑框眼鏡,她有過很多部電影的剪輯經驗,包括《四個房間》,脾氣很好,在麵試的相談中,她也很清楚《歌舞青春》需要的是什麼,輕快、青春、陽光,積極地追求自己想做的事情。

此時的剪輯室裏,瑪格麗特看著剪輯專用電腦的屏幕,屏幕上正播放著特洛伊伯頓的一段心理鏡頭,她手上控製著鼠標,就要將這組鏡頭其中幾個畫麵剔除出去。旁邊的王揚急忙喊道:“NO、NO、NO!瑪格麗特,這幾個畫麵不能剪掉,我需要它們!”

“你哪裏都需要。”瑪格麗特微微地笑了笑,看著王揚道:“我們初剪的版本有200分鍾,而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把它剪到100分鍾以下。”她開解地道:“小夥子,我知道你的心情,導演總是貪心的,如果可以的話,他們不願意刪掉一個格子。但導演為什麼需要剪輯師?因為有些鏡頭需要刪去,但導演下不了手,那麼就由我們來。”說罷,她往剪輯軟件裏一點,便移除了那幾個畫麵。

王揚無奈地歎了口氣,抓著頭發,輕聲地道:“好吧。”但是很快,他就又瞪大眼睛嚷了起來:“不行,不行,這組鏡頭絕對不能刪!再這麼剪,什麼都沒有了。”見瑪格麗特一意孤行要剪,他心痛地道:“你不能這麼做……拜托,噢天啊……完蛋了!”沉默了一會,他忽然又道:“瑪格麗特,回去剛才那段,我想過了,不能那麼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