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譯後記(2)(2 / 3)

當年環繞著《茵夢湖》的論爭,從好的方麵看,反映了文壇思想的活躍,不存在或較少存在對名人隻能捧場不能批判的情況。再者,就郭沫若譯《茵夢湖》與唐性天譯《意門湖》兩者的譯文和書名孰優孰劣這個問題,在創造社的郭沫若、鬱達夫與文學研究會的沈雁冰、鄭振鐸這些文壇大將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以今天的眼光衡量,就更具有文學史的意義了。郭沫若於1922年6月22日寫了《批評〈意門湖〉譯本及其它》,同年9月1日,沈雁冰便在《時事新報》附刊《文學旬刊》上以《半斤八兩》相駁斥,接著郭沫若又在《創造季刊》第一卷第三期作出《反響之反響》(收入郭沫若《文藝論集》),如此你來我往,很持續了一段時間。

今天,我們斷斷沒有就這個論爭評判是非曲直的必要。隻不過郭譯優於唐譯,看來倒是事實;朱鍥在其《漪溟湖》譯序中也說唐譯“語句滯重……實遜似郭譯;郭譯文句頗流利,意味也深長,可說是譯品中不可多到的文章”。至於書名,《茵夢湖》更勝《意門湖》遠矣。茵夢湖三字很能激起讀者的聯想,很富有詩意,完全符合原著的意趣和格調,也就難怪能經住時間的考驗。在半個世紀後的今天,《茵夢湖》已經成為定譯,並將隨著作品本身而流傳下去,雖然在現實生活裏並不真的有一個茵夢湖,但自“五四”以來,它卻在我國萬千癡情男女的夢中時時漾起漣漪。

從《茵夢湖》到《林中》

《茵夢湖》這篇小說分為十段,每段有一個小標題,第三段的標題叫《林中》。1925創造社作家周全平出版了一部中篇小說,也題名《林中》(收入《夢中的微笑》)。這《林中》與《林中》之前,有沒有什麼聯係呢?肯定地回答:有。而且,這聯係不僅僅限於兩個標題的雷同,而存在於兩篇小說的內容、形式以至於情調之間。

周全平的小說也分成一個小段一個小段,隻不過比《茵夢湖》多兩段而已,其各段的標題與內容梗概如下——林中:湖、山、森林的描寫,一副晚秋景象。

薄暮:一位貧病交加的老人坐在林中墓畔回憶往事,“那時他的失神的目光,漸漸射到那荒涼的墳墓上。忽然乾枯的眼眶裏放出一縷垂滅的迥光……一場美麗的多趣的命運的遊戲,便在慘淡的,悲涼的秋夜的森林中展出來了。”

童時:仙舟、露蘋青梅竹馬,“天天聚著,已經親熱得像一對小夫妻了。”

姑母家:露蘋十二歲時與仙舟分手,十八歲時重逢仙舟已是“妖憨玲瓏”少女,但即被後母許配給了有錢的表兄李某。

湖畔:仙舟、露蘋互訴衷腸。

秋雨:露蘋發出控訴:“那新來的,李先生家底世兄,已把我底幻夢刺破……煊赫的豪富貴公子在禮教的假麵下奪去了我底所有。啊!殘酷的禮教奪去我底所有。”

他鄉:元宵節,漂泊異鄉的仙舟接到表兄來信,知露蘋已嫁李家。

佳節:俱爾部裏,唱曲女子受貴公子欺侮,仙舟抱不平。

月夜:仙舟遇唱曲女子,聽她唱:人無呀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鍾/鍾鍾撞虛空……

姑母家:重逢被休棄了的露蘋。

微笑:訣別,以心相許。遠方傳來山農的歌聲……

薄暮:老人獨坐林中,回憶往事。

任何一個對《茵夢湖》這篇小說有幾分了解的人都不難發現,周全平的《林中》與它真是太相像了。這不僅表現在主題思想、故事情節、表現手法、篇章結構等大的方麵,就連那一個個小標題和許多的細節也是一樣;不同隻是《林中》的故事產生於“五四”時代的中國,因此加上了一些中國和時代的特色。但是,反對包辦婚煙和封建禮教的主題思想直接由主人公口中道出來,整個情調氣氛更加愁慘淒涼,以及用元宵節代替聖誕節,用俱樂部代替市政廳地窖酒店,用唱曲女子代替吉卜賽女郎,用山農的歌聲代替牧童的歌聲,用“人無呀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鍾/鍾鍾撞虛空……”代替“今朝啊,今朝/我是如此美麗/明朝,唉,明朝/一切都將逝去……”諸如此類的改變與差異,都未能掩蓋而倒是更加清楚地揭示了一個事實:周全平的《林中》確係《茵夢湖》的仿作。

從《茵夢湖》到《林中》,這個突出的事例,進一步證明了施篤姆的《茵夢湖》在我國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它不隻譯本眾多,為廣大讀者所喜愛,不隻受到我國一些新文學奠基人的青睞,在現代文學史上留下了眾多而有趣的記錄,而且具體、直接地影響到了作家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