諺語是熟語的一種。是流傳於民間的比較簡練而且言簡意賅的話語。多數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而且一般都是經過口頭傳下來的。它多是口語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韻語。和諺語相似但又不同的有成語、歇後語、俗語、警語等,恰當地運用諺語可使語言活潑風趣,增強文章的表現力。
蒙古族
一匹馬的好壞,賽場裏比一比;一個人的好壞,眾人中聽一聽。
馬在軟地上易失前蹄,人在甜言上易栽跟頭。
井裏的蛤蟆不知道大海。
壯族
一楸不能挖成井,一筆不能畫成龍。
下河不能怕漩渦多,打鐵不能怕火燙腳。
木不鑿不通,人不學不懂。
不懂裝懂,永世飯桶。
佤族
一窩白肚子老鼠,掏不挎阿佤山梁;一馱子黑泥沙,搞不渾瀾滄江。
長刀對著野豬,美酒獻給親人。
隻是一個人聰明,辦法不會多;隻是一個人拚命幹,也不能把活計做完。
有錢不可亂花,有功不可自誇。
朝鮮族
一根毛線織不成氈,一棵鬆樹成不了鬆林。
一天一人省一兩,十年要用倉來裝。
用扇子撲不滅火。
滿族
一人節約三尺布,兩人節約一條褲。
上梁不正下梁歪。
有誌者,自有千方百計;無誌者,自有千難萬難。
藏族
一碗酥油,是用千滴牛乳製成的;一碗糌粑,是用萬滴汗水換來的。
一條惡狗的狂叫,弄得全村都喧嘩;一個壞人的行為,帶來了全村不寧。
不觸“喬點”(寺院白塔),染不上白粉;不摸鍋底,沾不上黑灰。
苗族
一條蟲弄髒一鍋湯。
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
不能把毒蛇當花戴。
水漲船高,柴火多旺。
侗族
跟著好人學好教,跟著壞人滿街竄。
喝水不忘挖井人。
一根筷子容易斷,一把筷子難得斷。
幹旱識好泉,艱難識好漢。
山峰不會倒塌,江水不會倒流。
人是鐵,飯是鋼。
傣族
一群牛進菜園子,總有一個帶頭的。
山斑鳩裝家鴿總有點不像,狐狸學著貓叫總有點名堂。
水深不響,水響不深。
水族
一根木頭蓋不成房,一塊磚頭砌不成牆。
寧叫頓頓稀,不叫一頓餓。
哈薩克族
一勺勺積累起來的東西,不要用桶倒了出去。
不出氈房的人,當不了好牧民。
不是為了打狼,而是因為怕狼吃羊。
回族
刀不磨要生鏽,人不學要落後。
走平路要僅防絆腳的石頭,過豐年要想災荒的年頭。
飯後百步走,勝開中藥鋪。
白族
人心要實,火心要空。
不怕巨浪再高,隻怕劃漿不齊。
飯焦沒人吃,人驕沒人愛。
景頗族
刀不磨快不好砍柴,孩子不教育不能成材。
沒有意誌的人,一切都感到困難;沒有頭腦的人,一切都感到簡單。
喜歡出頭露麵高於穀穗的植物,是人人討厭的稗子。
維吾爾族
無能的獵手總是怪獵槍不好。
手鼓響聲雖大,鼓心卻是空的。
大蛇不死,後患無窮。
中國文學悠悠數千載,既是一部嚴肅的曆史,也是一部寫滿了趣話佳話的曆史。隻有當你去細細品味時,其中的點滴趣事才會令人會心一笑。其中有文學現象萌生的樂趣,也有文學形態自得的樂趣,還有許多文人生活創作中的點滴樂趣。詩詞楹聯中的文人趣事:
妙計討魚吃
蘇東坡與佛印和尚是好朋友,兩人論詩作聯,也常常互相取笑,從中得到極大樂趣。佛印雖是出家人,卻頓頓不避葷。一天,他燉了魚,正要吃,抬頭一看,蘇東坡進了寺門。心想:早不來,晚不來,一吃魚他倒來了,先不給他吃。急中生智,順手把敲的磬翻過來扣在魚盤上推到一邊。蘇東坡一進廟門就聞到香噴噴的魚味,心想:來得早不如來得巧,可以享口福了。挑簾進門一看,佛印吃著米飯,桌上隻有一碟鹹菜。佛印也很大方:“學士駕到,與貧僧一起吃粗飯吧!”
蘇東坡隻好坐下來吃白飯。他邊吃邊琢磨,這魚放在什麼地方呢?發現不遠處有一個倒放的磬,心裏明白了,可怎麼把磬裏的魚拿出來吃呢?忽然心生一計。蘇東坡說:“前幾天,你讓我給一位善人寫對子,我一直沒寫出來。後來想,索性用一副現成的對聯算了。”
佛印問:“哪一副?”蘇東坡告訴他,就是常見的春聯:
向陽門第春常在
積善人家……
說到這兒,蘇東坡裝作忘記的樣子:“下邊是什麼來著?”佛印說:“慶有餘。”
蘇東坡趕忙接過話岔兒:“什麼?‘'磬有魚’,那為什麼不拿出來吃呀?”說完,一欠身,把不遠處的磬翻了過來,“果然有魚,吃呀,吃呀,不要粗茶淡飯了。”佛印也笑了:“這個學士,真夠機靈的。”
伸頭出腳
北宋的王安石,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他不但精通詩文,在對對子上也下過一番功夫,算作一位古代楹聯家。
一次,他宴請一位客人。酒後閑談,王安石突然來了對句的興趣,說:“我這裏有個對子,不知可能對上?”
“願聞出句。”客人說。王安石出了上聯:
老欲依僧
客人也不是等閑之輩,很快對出:
急則抱佛
王安石說:“我這出句,前麵加個‘'投’字就是一句古詩‘投老欲依僧’。”客人說:“大人既然伸頭(投),我在這裏隻好伸腳了,‘急則抱佛腳’是一句俗語。以俗語對古詩,也還說得過去。”
說完,兩人都笑了起來。
蝦子與蛙兒
高則誠是元末明初時的戲曲作家。他從小就聰穎不凡,人們都很喜歡他。他六七歲時,就會作聯作詩。
有一天,他從學館回來,遇上一位在當地很有名望的尚書大人出門送客。尚書大人特別喜歡小孩,尤其是喜歡那些有才有智的孩子,他看見高則誠身穿著綠襖,又很有才氣,就想逗逗這孩子。尚書大人說:
出水蛙兒穿綠襖,美目盼兮
“美目盼兮”是出自《詩經·衛風·碩人》中,形容眼睛明亮美麗。高則誠聽見尚書大人出對,就停下來仔細聽。他看見尚書大人身穿一件紅袍,送客人時不斷地給客人行禮的樣子,便隨口而出:
落湯蝦子著紅袍,鞠躬如也
高則誠說完對子,才想到自己將尚書大人比作“蝦”了,這可不大禮貌,趕忙上前施禮道歉:“對不起,我說得太不禮貌。”這位尚書大人見這孩子出口就成對,把自己送客的神態,穿的衣服,用生動的比喻描繪出來了,便特別稱讚,不但沒生氣,還鼓勵了高則誠一番。
三國人物聯
相傳,幾位戲劇表演家在一起聊天,有一位想起《白蛇傳》裏的《祭塔》,塔內點著燈,每個窗孔通明透亮,隨口出了一上聯:
塔內點燈,層層孔明諸格(葛)亮
求對下聯。幾位戲劇家,互相看了看,一時對不出,因為這副對聯,在“對例”中,是屬於難對的一類,很不好對。要求下聯也要運用一個諧音,把三國時一個人的名和字,融合在一個對聯裏。過了片刻,另一位戲劇表演家,由此想起《哪吒鬧海》,三太子被哪吒剝皮抽筋,老龍王敖廣到處尋找,從而索得下聯:
敖廣舉火,步步照(趙)雲照子龍。
這個下聯,聯想豐富,把三國時趙雲的名字融入聯中。大家聽了,都沉醉在美的享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