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國文學從這裏濫觴(1 / 3)

文字的產生標誌著文明時期的到來,而早在文字產生之前,中國文學就已經誕生。文學是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借助各種修辭以及表現手法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從人能夠用語言交流、能夠將具體的事物抽象成抽象的語言表達那一刻起,文學就已經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生根發芽。

我們的先民在勞動中求得生存,在勞動中獲得對整個世界的認識,在勞動中發現人類的奧秘和生存意義。蒙昧時期,先民的認知能力和探索能力都是極為有限的,他們通過宗教祭祀、勞動過程中的歌謠、簡單質樸的韻語來表達自己的認識,通過神秘而原始的思維來想象世間萬物的變化。於是產生了神話,中國文學從此濫觴,通過口頭流傳的歌謠故事一直流傳下來。

中國古代神話源遠流長,它不僅給華夏這片古老的土地留下了神秘的想象、豐腴的精神遺產、傳奇的曆史記憶;給炎黃子孫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也為中國文學史的開端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神話是反映古代人們對世界起源、自然現象及社會生活的原始理解,是通過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來表現的故事和傳說。神話往往表現了古代人民對自然力的鬥爭和對理想的追求。

從出土的考古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到遠古時期人對神的世界的豐富想象:有大量的神形刻繪,如遼寧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廟”遺址中的彩繪女神頭像;陰山岩畫中有巫師祈禱娛神的形象,也有拜日的形象;長沙子彈庫出土的楚帛書上的十二月神的形象,“或三首、或餌蛇、或鳥身,不一而足,有的驟視不可名狀。”

除了這些出土文物,中國的神話更多則是散見於《詩經》、《莊子》、《韓非子》、《山海經》、《楚辭》、《呂氏春秋》、《淮南子》、《風俗通義》、《三五曆記》、《列子》等古文獻中。其中,以《山海經》、《楚辭》和《淮南子》保留的神話故事最多。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四大神話故事“女媧補天”、“共工觸山”、“後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就是保留在《淮南子》中的。

女媧補天

傳說盤古開天辟地,女媧用黃泥造人,日月星辰各司其職,子民安居樂業,四海歌舞升平。後來共工與顓頊爭帝位,不勝而頭觸不周之山,導致天柱折、地維絕、四極廢、九州裂,天傾西北,地陷東南,洪水泛濫,大火蔓延,人民流離失所。

女媧看到她的子民們陷入巨大災難之中,十分關切,決心煉石以補蒼天。於是她周遊四海,遍涉群山,最後選擇了東海之外的海上仙山——天台山。天台山是東海上五座仙山之一,五座仙山分別由神鼇用背駝著,以防沉入海底。女媧為何選擇天台山呢,因為隻有天台山才出產煉石用的五色土,是煉補天石的絕佳之地。

於是,女媧在天台山頂堆巨石為爐,取五色土為料,又借來太陽神火,曆時九天九夜,煉就了五色巨石36501塊。然後又曆時九天九夜,用36501塊五彩石將天補好。剩下的一塊遺留在天台山中湯穀的山頂上。

天是補好了,可是卻找不到支撐四極的柱子。要是沒有柱子支撐,天就會塌下來。情急之下,女媧隻好將背負天台山之神鼇的四隻足砍下來支撐四極。可是天台山要是沒有神鼇的負載,就會沉入海底,於是女媧將天台山移到東海之濱的琅琊,就是今天日照市濤雒鎮一帶。至今天台山上仍然留有女媧補天台、補天台下有被斬了足的神鼇和補天剩下的五彩石,後人稱之為太陽神石。

女媧補天之後,天地定位、洪水歸道、烈火熄滅、四海寧靜。人們在天台山載歌載舞,歡慶補天成功,同時在山下建立女媧廟,世代供奉,朝拜者絡繹不絕,香火不斷。

共工觸山

從前,共工與顓頊爭為帝王(共工:傳說中的部落首領;顓頊:傳說中的五帝之一,黃帝軒轅氏的孫子),(共工)發怒撞不周之山(不周山:傳說中的一座大山),支撐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撐,地的四角有大繩拴掛),係掛地的繩子斷了。天向西北方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動,大地的東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泥沙朝東南角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