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裂孔性視網膜脫離
視網膜脫離是一種嚴重危害患者視力的致盲眼病,手術複位是治療本病的主要方法。目前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裂孔性視網膜脫離的手術解剖複位率已達90%以上,但術後視功能的恢複仍是醫生和患者關心的根本問題。傳統上,視力一直作為視功能恢複的評價標準,但視力主觀性較大,而且僅反應中心凹處視功能的恢複情況,而視野檢查具有重複性好、結果可靠等優點,並且可以反應黃斑區視敏度的微小變化,是一種評價視網膜脫離及手術後視功能恢複的良好指標。利用自動視野評價視網膜脫離患者的視功能,可達到定位、定量的目的。有研究結合手術前眼底檢查和眼底彩照,將視野分為脫離區、非脫離區和中心10度視野,在視野灰度圖可以直觀看到各部位的視功能情況,而通過數字圖可以對不同區域的手術前後光敏度進行比較。視網膜脫離引起視野缺損,但因為這些缺損一般位於周邊視野,所以不容易被傳統的測試程序包括中央30度程序發現。然而缺損的中央邊界可以在中周視野被發現。視網膜脫離引起典型的相對視野缺損。
張國明等對15例(15隻眼)裂孔性視網膜脫離患者在鞏膜扣帶術手術前、後分別采用瑞士Interaeag公司生產的Octopus101型自動視野計進行視野檢查。研究結果發現視網膜脫離複位術後原脫離區和中心凹處(中心10度視野)術後光敏感度值有了顯著提高,但非脫離區的光敏感度未見顯著變化,引起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與視網膜複位後原脫離區外層視網膜重新得到脈絡膜血供,視網膜功能改善引起術後原脫離區和中心凹處視功能明顯提高;而鞏膜扣帶阻礙視網膜血流可能導致了術後視網膜內層功能改變,從而發現非脫離區術後視功能變化不大或暫時下降。研究還發現中心10度視野的平均視敏度術前為13.560dB±10.614dB,術後為25.540dB±18.816dB,術後較術前明顯提高,而且手術前後中心10度視野的平均視敏度與視力均呈正相關,說明中心10度視野可作為中心視功能評價的指標,與視力檢查結果相符。
典型病例男,40歲,因左眼視力下降4個月人院。術前檢查:矯正視力0.2,經三麵鏡和間接眼底鏡檢查,診斷為裂孔性視網膜脫離,脫離範圍2:00-8:00,累及黃斑,裂孔位於5:00赤道前,約1/2PD大小,呈圓形;計算機視野檢查脫離區、非脫離區和中心10。視野的平均光敏感度值分別為2.243dB、25.918dB、17.812dB0經鞏膜外冷凝、矽壓、環紮、放液術後視網膜複位,術後3個月矯正視力恢複至0.6,視網膜原脫離區、中心10。視野的光敏感度值分別提高到23.189dB和28dB,而術後原非脫離區的光敏感度值為25.865dB,與術前變化不大。
第二節 其他脈絡膜視網膜病變
—、脈絡膜視網膜炎
脈絡膜視網膜炎可以引起弧形或楔形視野缺損,容易誤認為是青光眼視野損害。當損害能通過眼底鏡看清時,這些問題的原因當然比較清楚。視野的表現本身也為明確診斷提供一些線索。視網膜病變引起的視野缺損通常較深,而且邊界清楚,在同樣範圍內,不同檢查次數間變動比青光眼更小。
二、脈絡膜腫瘤
眼內腫物的視野檢查比較有意義,如脈絡膜腫瘤,經常在臨床眼底檢查尚未發現異常之前,就發現有相應部分的視野改變。
典型病例男,59歲,主訴左眼視力下降伴黑影遮擋10天。檢查發現其左眼視力為0.6,Octopus視野計發現左眼鼻上方視野缺損。眼底彩照和FFA可以發現左眼眼底鼻下方有一較大視網膜下腫瘤。
三、其他病變的視野改變
(一)屈光間質混濁
角膜、晶狀體、瞳孔區和玻璃體的病變致屈光間質混油通常導致視野彌漫性下降,雖然偶爾也會見到局限性異常。縮瞳藥引起的瞳孔縮小也會因為視網膜照明的減少導致視野光敏度廣泛下降。早期青光眼也有報道視野廣泛下降,但在大量視野檢查的患者中沒有局限性視神經纖維損害時卻非常少見。嚴重的彌漫性視野缺損可見於晚期青光眼,但多數是由於廣泛的局部缺損發展形成,最終聯合影響整個視野。
(二)非生理性視野損害
與癔病和詐病有關的視野改變稱為非生理性(或功能性)視野損害。在一大型研究中,近一半有功能缺損患者都會有功能性視野的問題。當視野結果與臨床表現不一致,或視野缺損的形態與任何已知的病理過程不相符時,就要高度懷疑這一診斷,因為這些患者的視野傾向穩定,所以要確定他們不真實就要依據一定的方法,而不是可靠性指標,這些方法包括確定缺損真實性的雙眼視野測定法,或在不同距離作一些不相關的篩查以探測非擴展性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