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視野測量的發展史
視野是指眼注視著一個目標時能觀察到的空間區域。雙眼注視觀察到的範圍較單眼注視要寬。複習視野學發展的曆史,人們會感到視野學研究貫穿古今中外,它既是一門臨床應用學科,又是一門內涵深博的基礎學科。當人們投人到視野研究和應用中去的時候,會發現視野學如此令人癡迷,它融人多門學科知識,包括生物學、生理學、數學、天文學、物理學、計算機學等,縱橫交叉,又涉及臨床應用的分析和判斷。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視野學的研究更深入,其臨床應用也更廣泛。
追溯對視野的研究,可以發現,早在公元前5世紀Hippocrates曾寫到遠古希臘人已注意到偏盲(hemianopia)這個詞彙。公元前150年古希臘的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數學家和地心學家Ptolemeus已嚐試測量視野,並發現視野為圓形。以後隨眼科的發展,眼的解剖學和光學特性方麵研究進一步推動了視野的研究,很多學者如Bacon,Peckham,天文學家如Kepler,Copernicus,Brahe,Galileo等,他們均對視野的研究做出了貢獻。
17世紀Mariotte第1個發現並描述了生理盲點,他將生理盲點與視盤聯係起來,因此,他也是第1個描述特殊暗點(或稱盲點,scotoma)的人。1801年英國人Thomas Young第1個準確地測量視野,據說他是一位天才,2歲時已可以閱讀書籍,14歲時可以講多種語言,包括拉丁語、希臘語、希伯來語、阿拉伯語、古代敘利亞語、波斯語、法語、意大利語和西班牙語等,作為一名醫生和自然哲學教授,他以很大興趣完成了當時的自然哲學和生物學幾乎每個分支學科的研究,在眼科方麵建立了光的andulatoiy理論,證實眼調節是由於晶狀體曲率變化引起,並描述和測量了散光,提出了精確的眼光學常數及色覺理論解釋,同時還在其他很多學科方麵做出貢獻。1825年Purkinje進一步勾畫和測量出正常視野。
19世紀中期視野學進人一個開創階段,(眼科臨床檢眼鏡使用的先驅者之一)在1856年把平麵視野計引進到臨床工作,當時他使用的平麵視野計是一塊76.2cmx101.6cm的黑板,黑板中心有一個固視點,用粉筆作為視標,他勾畫出各類視野變化:等視線縮小、生理盲點擴大、中心暗點、雙鼻側偏盲和雙顳側偏盲,並意識到視野在臨床診斷和預後判斷的價值。以後在vonGraefe的推動下和Albert的幫助下Firster於1862年建成了第~台弧形視野計。可以確認現代視野計發展起始於Ferster的發明。弧形視野計可測量到超過45。的視野範圍,因此,其最大的特點是可以測量周邊視野,在臨床上能正確繪出偏盲和累及周邊青光眼的視野缺損。而同時定量的平麵視野仍然提供很精確的中心視野資料。1889年Bjemim也對平麵視野發生了興趣,他利用實驗室門的背麵作為一個正切屏獲取了青光眼視野更多的信息,描繪出青光眼的弓形暗點或稱Bjerrnm暗點,當時他已認識到視野在青光眼診斷上的價值及中心和周邊視野在研究青光眼中的重要性。1909年Bjerrum的繼承者R0nne介紹了定量等視線的測量方法。
20世紀,視野研究邁人到一個發展和開拓的新階段。在20世紀早期Ferree和Rand合作發展了Filter弧形視野計,他們采用恒定刺激視角及實心測試視標建立了定量視野測量的參數,這對青光眼診斷是非常有用的,以後還應用到其他疾病中。普及了視丘概論,視丘表示由一個暗海圍繞著可見的明亮小島,因此,也稱之為視島,視島對視野作了三維空間的解釋。提到視丘剖麵圖,剖麵圖的中央區斜率最陡峭,中周邊部變得較平坦,朝著外周邊又變得較陡峭。以後他與Walker和Peter在美國一起工作,他們發現在特征性的弓形暗點中存在多個致密核子,在核子之間有相對暗點,還證實早期弓形暗點與生理盲點是分離的,隻是在晚期兩者相連,他強調弓形暗點向著周邊延伸時,在鼻側會被阻斷而產生較大的鼻側缺損,即經常提到的鼻側階梯。為了試圖發現早期青光眼,Traquair注意到用非常小的刺激點刺激時,會出現生理盲點顯露的現象。他的研究方法是這樣的用2m正切屏,調節背景光,受檢者距離正切屏2m,白色視標,大小為l~2mm,動態地進行視野測量,在檢測一眼患閉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另一伴眼視野時,經常觀察到盲點的上方顯露,經隨訪,多數有盲點的上方顯露眼以後發展成閉角型青光眼,他斷言生理盲點的上方顯露與青光眼發生密切相關,但當時他還沒認識到有生理盲點上方顯露者在視島的生理盲點上方也顯示非常平坦,以後才明了這是由於生理盲點上方的神經纖維束易發生缺損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