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怡風蘭苑(下無霜)
中國蘭花按其花期,葉型及生長習性的不同大致可分為七大類:有春蘭,蕙蘭,建蘭,墨蘭,蓮瓣,春劍,還有寒蘭。以及從春蘭裏衍生出的豆瓣,蕙蘭裏衍生出的春蕙(也叫送春)。其中豆瓣和春蕙沒有香味或幾乎弱香。蘭花之所以千百年來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追捧,究其原因是因為蘭花除了有四季常青,型藝多變的葉片和紛繁複雜的花型,花色之外,蘭花還具有其獨特傳神的香味。正是這種香味給蘭花注入了一種神秘的色彩,它是蘭花的靈魂,是大自然賜予蘭花獨一無二的高雅情操。它是一種真正的“王者之香”。
國蘭的七大類都有其各自的特色和曆史淵源。春蘭,蕙蘭開發的曆史較早,幾千年前的人們就開始種植,是國蘭中開發最早的蘭花品種。到後來建蘭,墨蘭,蓮瓣和春劍,也相繼開發。寒蘭的認識和開發最晚,從人們開始上山采集寒蘭起到現在也就不過幾十年的時間。
寒蘭在我國分布較廣,好多產蘭大省都或多或少的分布有寒蘭:像浙江,福建,江西,廣東的北部,湖南,廣西,還有貴州,重慶,雲南,四川也分布有少量的寒蘭資源。其中浙江的溫州,麗水,福建的武夷山,江西的宜豐,井岡山,廣西的桂林都盛產寒蘭,以上地區所選育出的寒蘭銘品層出不窮,久負盛名,深受廣大蘭花愛好者的喜愛。
那麼既然寒蘭的分布有如此的廣泛,為什麼古人就沒有去發掘並利用,以至於遲遲沒有開發呢?這個是有曆史主觀和客觀原因的。大家都知道,自古以來人們在養蘭,識蘭,賞蘭的過程中,並通過長期的實踐,經過不知多少代先輩們辛勤的智慧積累,才逐步形成了現在光輝燦爛的蘭花文化。但在當時的曆史背景和文化道德思想的指導下,我們的先輩們不可能在當時特定的社會環境中接受寒蘭。其原因並不是因為寒蘭像有些古代蘭譜上寫的那樣寒蘭的葉形外表看起來似茅草(那時叫茅蘭)而不好看(其實山上的蕙蘭更像茅草),而是因為寒蘭的花形和花色跟當時剛剛建立的蘭花鑒賞理論格格不入。古代的蘭花鑒賞理論主要是蘭花的瓣型學,而蘭花的瓣型學是在孔孟的思想指導下建立起來的。孔孟的思想主要集中體現在正直,中庸,穩重,內斂,含蓄,謙虛等方麵,而寒蘭的花形和花色與這一指導思想恰恰相反,處處透露出熱情,奔放,婀娜,飄逸,灑脫和豔麗。難怪當時人們提到寒蘭時隻是葉似茅草而不言其花,最多也就是言及其花瓣似雞爪而已。似乎古代的人們對寒蘭花型具體的描述都不敢越雷池一步。可見當時的孔孟思想在古人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不過話又回來,我想古人並不都是這樣,或許有人也喜歡寒蘭並且養過寒蘭的,但在當時也隻能偷偷的自娛自樂了!
上麵的是主觀原因,下麵就分析一下曆史客觀原因。其實到了晚清時代隨著世界各國相互交流的往來,人們的思想已經開始發生轉變,漸漸變得開明,開放起來。但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中華民族就陷入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戰爭災難之中,在這種曆史背景下,誰還有心思去采蘭花,養蘭花,研究蘭花呢?好多近代蘭花名貴品種就是在這段時期被曆史的“潮流”淹沒了。
今,我們的民族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和繁榮穩定的時代,蘭花在沉寂了一段時期後又開始綻放她獨特的魅力和光彩。而且從前隻有達官顯貴和文人騷客才有能力和資格栽培的蘭花,也逐漸走入普通百姓的家庭。越來越多的人們加入到養蘭,賞蘭的隊伍之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