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 開啟中國包容性增長新時代—抓住實踐宏偉“藍圖”的紅線(1 / 3)

2010年9月,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在北京隆重開幕,胡錦濤出席開幕式並發表題為《深化交流合作實現包容性增長》的致辭。胡錦濤指出,實現包容性增長,根本目的是讓經濟全球化和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所有國家和地區、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續發展中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我們應該堅持發展經濟,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增加社會財富,不斷為全體人民逐步過上富裕生活創造物質基礎;堅持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人人平等獲得發展機會,不斷消除人民參與經濟發展、分享經濟發展成果方麵的障礙;堅持以人為本,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製定“十二五”規劃要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事實上,包容性增長作為一個宏觀概念,其內涵固然甚為豐富,而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其精義所在,其實就是實現大家對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就意味著合理的薪酬、完善的保障、豐潤的福利……簡言之,“十一五”之前的規劃更多的是注重“國強”,而“十二五”規劃則會致力於“民富”,著力點會轉到提高居民收入、縮小貧富差距等新的思路上來。換句話說,“十二五”規劃繪就了“藍圖”,將開啟中國包容性增長新時代。

一、“十二五”藍圖的曆史方位

“十二五”時期(2011~2015年),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這是對“十二五”時期所作的曆史定位。

“十二五”時期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當人類社會跨入二十一世紀的時候,我國進入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強調“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麵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提出“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麵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奪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的宏偉目標,強調要“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從中可以看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曆史時期,就是指從2000年到2020年的曆史階段,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新世紀新階段”。很明顯,“十二五”時期即2011年到2015年這一段,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曆史階段中處於中後期,具有承前啟後的曆史地位,既麵臨難得機遇,也存在嚴峻挑戰,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

“十二五”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我國的改革開放是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經過30餘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取得了一係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也要看到,一些深層次的複雜矛盾和問題也日益凸顯出來,其中較為突出的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問題。經濟發展方式是指一國或地區實現經濟總量增長、經濟結構優化和經濟質量提高的方法和模式。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就是要素投入結構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需求結構由偏重投資、出口向消費、投資、出口協調發展轉變,產業結構由偏重第二產業向第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轉變等經濟結構從低級轉變為高級,從單純的經濟增長到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經濟發展的轉變。改革開放以後,針對當時經濟基礎薄弱、與發達國家差距巨大的實際情況,剛剛複蘇的中國經濟,強調快發展、大發展,強調經濟發展的增量和總量,而對經濟增長的質量、科技創新相對重視不夠,形成了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為突出特征的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因此,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拚資源、拚資本、拚環境的基礎之上的,在極大提高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時,也帶來了重國際市場、輕國內需求,重低成本優勢、輕自主創新能力,重物質投入、輕資源環境,重財富增長、輕社會福利水平提高等一係列問題。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總體上層次較低,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不相適應,與人民群眾的新期待不相適應,我國已進入隻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推進科學發展的攻堅時期。在“十二五”時期,我們必須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突出出來,把這塊“硬骨頭”啃下來,力爭在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上取得重大進展。

二、實現“包容性增長”是貫徹落實

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包容性增長”這一概念是亞洲銀行在2007年8月的一次研討會上提出來的。按照亞行的解釋,所謂“包容性增長”(inclusivegrowth),指的是社會和經濟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它與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相對立,倡導一種機會平等的增長,其最基本的含義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經濟增長。從這一內容來看,“包容性增長”與“科學發展觀”一脈相承,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包容性增長”蘊含深厚的內涵和豐富的外延。

第一,以人為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改革開放30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改善民生,什麼時候注重民生,什麼時候經濟就會快速發展。過去,我們片麵強調經濟發展指標,把人看作是經濟發展的工具和手段,使得勞動關係緊張,雖然經濟獲得了高速增長,但是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人的心靈、人的尊嚴受到一定程度的傷害,社會矛盾問題、城鄉差距問題、環境資源問題成為發展的瓶頸。包容性增長要求我們,圍繞改善民生來謀劃經濟發展,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增強經濟發展動力,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因此,推動包容性增長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把經濟社會發展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有機結合起來,以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根本,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決策製定要以人民群眾滿意為惟一衡量標尺,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