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一個這樣的(理想狀態下的)微觀係統:在這個係統中,電子(帶電粒子)以某個/某些穩定的頻率在兩個(以上)的(基本穩定的)狀態下(來回)變遷。(實例:當兩個以上的原子以化學鍵的形式共用一個(或多個)電子時,共用的電子便是在兩個(以上)的狀態下來回‘躍遷’。)
這導致的後果是一個特定頻率的電磁振蕩。這個時候作為簡化可以考慮為電場的(周期性)振蕩或磁場的(周期性)振蕩。
從電場的角度:設有一群這樣的(產生)振蕩電場(的(帶)電(粒)子),考慮其中的一個(比如:)電子與周圍的關係,比如當它在X方向稍稍地偏移了一點點,如果其前方奇數位的電子恰巧同時(相對它是)逆向偏移,其偶數位的電子(相對它是)正向偏移,那麼這個情形就非常有趣,因為可以預料,當它們的相互接近/‘對接’到達極限,之後就自然會相互分離,這意味著其與相臨的另一個電子開始相互接近,到達極限,再次分離,與最開始的那個電子再次相互接近……
這是一個穩定的形態。在宏觀上也可以模擬出來:比如構造一根在自由狀態下的(沒有質量隻有彈性的理想的)彈簧/彈性的線(忽略其粗細,這是更理想的),在彈簧中等距離地分布著若幹的質量相等的鐵球/質點(這是更理想的,對應於彈性的線),其奇數位與偶數位的質點彼此(以相同的頻率)相對運動/振蕩。
這個時候很顯然這個係統是穩定的。
雖然不理想,但現實也確實存在著(類似)這樣的狀態,比如向一個圓桶的正中心垂直投入一顆鐵球,激起的水的波紋。
從磁場的角度:靜態的磁場很好想像,動起來以後會怎樣呢?設想在虛空中,‘自由’分布著這樣的對象,它們向外散發這樣的磁場:磁場的方向在兩個方向之間來回改變。極端情況則是兩個方向正好相反。其周期/頻率依各自性質而有所不同。那麼很容易想見,其中周期/頻率相等的那一批,可以穩定地聚合在一起,而周期/頻率不相等的,則難以穩定聚合:比如最開始有兩個相臨的對象恰巧處在‘完美的’相吸的狀態,但兩者變化的頻率不同,其中一個較快,另一個較慢,那麼很快其相互影響就會從‘完美’相吸變成各種不諧乃至相斥。最後的結果往往是難以預計的混沌。(其中倍頻又是一種比較有意思的狀態……)而同頻的兩個對象,即便最開始可能剛好狀態相斥/衝,或隔得太遠,但隻要時間足夠,各種隨機事件‘助推’之下,總有調整好的時候,總有接近的時候。而這樣的事件一旦發生,兩者馬上就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結構’,對(本來)可以導致其狀態改變的隨機因素產生了‘抵抗力’,而當更多的這樣的對象聚合在一起時,一般的隨機因素便被阻隔於外,同時聚合體的成員也可能產生了一定的‘途徑’/機製將隨機能量的衝擊傳導分散到每一個成員之上,從而穩定性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