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自序 我的中學時代(1 / 2)

如果按現在要求學生的標準,衡量我在中學讀書的情況,我可算不上是個好學生,除了自己喜歡的課程以外,諸如數學、理化、外語等課程,幾乎從來未得過高分兒。中學時代是怎麼過來的,連我自個兒也說不清。幸虧那會兒家長管束不嚴,學校也沒有擰得像現在這樣緊,不然那會兒我一準得逃學,恐怕連後來的一點知識都會跟我無緣,豈不是白白地混過那段黃金時光。不過也有值得驕傲的事情,我讀書的學校是天津一中,在當時是全市數一數二的中學,就是現在在全國也排得上,可以說跟赫赫的南開中學齊名。這就使得我的在少年時代總還有點光彩。

別看這所學校這樣有名氣,讀書環境在當時卻很寬鬆,打個不很恰當的比喻,有點像個百樹叢生的林子,什麼鳥兒都有可心的枝頭棲息。照現在一般人的想法,這樣著名的重點學校,應該更看重數理化課吧,其實並非完全如此,就是所謂的小三門兒音(樂)體(育)美(術),我在這裏上學時也頗受重視。別的學校的體育課,每周隻上一堂課,這所學校每周上兩次,不及格照樣留級。音樂和美術課也不馬虎。在這所中學讀過書的科技人才不少,我在一本天津一中同學錄中看到,有許多校友都是國家建設部門的業務骨幹。就是文藝體育方麵也出了不少的名人,像我知道的遊泳健將穆祥豪、穆祥雄兄弟,男子籃球國手白金申,乒乓球國手王誌良等等,都在這所學校讀過書。文藝方麵的人才,像著名歌唱家李光羲,已故的話劇表演藝術家金乃千,在《四世同堂》中飾演大少爺的鄭邦玉,以及作家林希、趙玫(這所學校招收女學生,是在我離開以後的事情,有次跟趙玫聊天兒,才知道她在一中讀過書)等人,他們的事業都是從這裏起步的。

我在天津一中讀書那會兒,學校裏有不少的文體組織,像新聞通訊社、話劇社、歌詠隊、籃球隊、排球隊、田徑隊等等,都給學生提供了活動的機會,更使學生的愛好得到了滿足。當時的天津一中,沒有女學生,從初一到高三,都是男學生,演話劇的女角色,就由男生扮演。那會兒我不認識金乃千,但是他在天津一中很出名,就是因為在話劇隊裏,他常常扮演女角兒。後來他和我都到了北京,彼此交往也就多了起來,每每回憶在一中的時光,說到他演戲男扮女角的事,我們兩人總要哈哈大笑。著名的籃球國手白金申,在一中的時候比我高幾個年級,我經常站在操場看他打球,所以那會兒就知道他的大名,以及當時全校師生通稱的“大白”。現在人們一說起名人來,好像非得全國皆知才算,其實無論大小地方或單位,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名人。穆家兄弟、白金申、金乃千等人,當時在我的心目中,他們就是一中的名人。他們給學校爭得的榮譽,更是讓我羨慕不已,暗地裏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像他們那樣,給學校做些有光彩的事。

當時,我比較喜歡文學,尤其喜歡詩歌,隻要有時間就跑書店,找一兩本詩集,抱著在櫃台邊上看。不需要花錢買,卻能長知識,這叫看“蹭書”。艾青、魯藜、田間、聞一多、戴望舒等新詩人的詩,萊蒙托夫、普希金、雪萊、海涅等外國詩人的詩,徐誌摩、朱自清、冰心、巴金這些作家的散文,還有一些翻譯的外國小說,我都是這麼看蹭書蹭來的。看蹭書起碼有兩個好處,一是不花錢老看新書,二是不像借書那麼麻煩,除此而外還有個更大的好處,促使你必須專心致誌地讀書。當然,那會兒中學裏的功課,也不像現在的學校,安排得緊緊死死的,不讓學生有個鬆動的餘地。

說起看“蹭書”來,我想起一件事。那會兒天津有位作家叫劉雲若,他寫的小說大都是城市裏的故事,跟我們的生活很貼近,大家自然很喜歡讀。有次和幾位同學讀他一本小說,小說裏講的故事發生在天津馬場道一帶,我們幾個孩子信以為真,幾個人一合計,放了學就急匆匆地跑到馬場道,尋找書中說的那個紅門大宅院。見到一個紅門大院就向裏扒望,還邊看邊議論是不是這家,如果覺得不像好繼續往別處找。正當我們幾個人趴在地下,從一家大院的紅門縫向裏瞧時,忽然被人從背後踢了一腳,回頭一看是位中年男人瞪著我們。他以為我們是小偷,要送我們到公安局去,我們一邊央求一邊說明情況,直到我們把一中校徽亮出來,他這才放心地讓我們走開。可見那時候我們是多麼迷戀自己的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