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道家修身之道1(1 / 3)

序言

說道

道就是道路。最早的路在水邊,因為原始人每天都要去水邊飲水或取水,那時人們都是光腳板,光腳板踩在沙泥地上,腳上又常帶著水,所以很容易踩出一條光溜溜的像“刀”一樣的東西,原始人就把腳下踩出來的這種“刀”叫做“刀”,也就是“道”了。“道”就是“刀”的諧音,在甲骨文裏“道”原本寫成“刀”。原始人把“道”比喻成“刀”,是很形象也很有意思的,從那以後,人類就一直行走在刀上。

道就是路人。路人踩出了道路,我們一看見道路就知道這裏有人,對於開路者來說,道路即路人。所謂“路人”並不隻是“過客”,而是“開路的人”與“正在行走的人”。

道就是走路的方法。路教會了人走路,人使路成為路。地上的路有通衢,有歧路、有大路,有小路、有暫時的路,有永久的路。所有的路都有起伏彎曲,那麼人就要用起伏彎曲的方法來走路,但也要盡可能走直線。人不應該被路引向遠方,人應該把路引到近處。

道就是“到達”。任何道都有起始與終結,按道(方法)走道(道路)的人將很快到達。世上隻有一種真正的道(路人),那就是通向自身。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八章》)

最好的東西是水。水滋養萬物,無私奉獻而不爭,別人都不喜歡的地方它也去,所以水已經接近於道了。

水是糧食的糧食。

五穀雜糧缺少水就不能生長,人同時不能缺少水與五穀雜糧,水對人有雙重之恩。它就是我們的本能寫照。

水是稀的,軟的,無色透明的,一句話,水性溫柔。光線直來直往。水比光更體貼。一個人站在陽光下還會形成陰影,一個人泡在水裏則全身都充滿溫柔的嗬護。

陽光浴不及海水浴,海水浴又不及清水浴。清水洗塵,清水出芙蓉,水讓人清清爽爽。

水對人的日常生活是必須的,對人的精神生活更是必須。

老子主張“陰柔”,就是取象於水。

水是陰柔的,這種陰柔會聚集巨大能量。洪水也是陰柔的,但它同時也非常陽剛。

我們做事要懂得“以陰柔為陽剛”,就可以強壯如水,堅硬如水。

老子例舉水的美德:一是滋養萬物而無私心;二是別人不喜歡去的地方它也去。關於無私心的問題暫不評述,此處讓我們來看水是怎樣“處眾人之所惡”的。

大地表麵凹凸不平,凸處多風比較幹淨,凹處空氣流通不暢,漸漸會聚集為草木腐朽的場所,時間一久就會彌漫令人窒息的氣味。水從高處往下流,流經凸處,衝洗之;流經凹處,還是衝洗之。這樣泥沙俱下一路過來衝走了所有的髒東西。因為水是流動的,所以它本身永遠清潔。萬物受其恩賜,也變得清潔。

愛爾蘭詩人葉芝的著名詩篇《茵夢湖島》寫道:

我將要動身去茵夢湖,

在那裏建座小屋,用粘土和樹籬;

種上九畦豆子,養一窩蜜蜂,

在林中獨居,聽蜂兒大聲嗡嗡。

我將在那裏享受寧靜,寧靜會慢慢降臨。

降自晨曦的朦朧,降自蟋蟀的歌吟;

半夜裏微光幽幽,中午時紫光熠熠,

黃昏時刻紅雀的羽翼四處拍打。

我現在就要動身,因為日日夜夜總聽見

那裏的湖水輕輕拍打著湖岸。

每當我佇立在路旁,或在灰色的人行道上

那聲音總是在我的心靈深處震響。

葉芝是如此眷戀茵夢湖的湖水,據他的自傳所述,葉芝向往湖畔獨居的自然主義生活模式。

而水,在此就不僅是抽象的溫柔,實實在在的茵夢湖水時時刻刻嗬護著他,縈繞著他。

一顆幹渴的心靈在水中得到重生。

葉芝對水的感情之深讓人怦然心動,我進而聯想到了考門夫人寫的《荒漠甘泉》,聯想到元稹的名句: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老子說:“上善若水。”其實意在引導人們回到自然母親的懷抱,過著一種親水的生活。讓我們自己也做“水”。

動靜相宜

“居善地,動善時。”《老子·八章》)

“人和”可以製造出來,“天時、“地利”也是製造出來的。

老子說“居善地”,就是說人要自己選擇好地方。“動善時”,就是說人要自己選擇一個好的時候動身上路。綜述其意,人要主動製造天時地利,不是坐等,而是積極選擇。

天時可以製造嗎?當然可以,一切都是製造出來的。春夏秋冬、風雲雷電都是自然界製造出來的。人不能製造春夏秋冬、風雲雷電,但可以參與製造。所謂參與製造,就是享受製造的過程,簡言之,就是享受現成,如春天看花,夏天看彩虹等,趕上時候就叫製造天時,因為造物主如果沒有人看到與享受它的作品,一定也無趣得很。有了我們的參與,天時才會準時。地利當然也可以製造,那就是自己走到對自己有利的地方去。

羅馬皇帝哲學家奧勒留在一次宮廷宴會中告誡大臣們說:“做每件事,說每句話,都要注意到你每時每刻都可能結束你的生命。”

是這樣的,所謂“天時”隨時會降臨,因此我們要主動趨吉避凶。老子說“動善時”,意在告誡人們要自己把握生命的火候,要自求多福,積極主動趕往好時候,就像趕集一樣,你去了就能買到好東西,不去就沒有。

所謂“居善地”,就是自己找好地方。

劉備先前轉戰中原,一無所獲,後來得了四川寶地,才得以實現抱負,稱起帝來。劉備如果不“居善地”,必將繼續被曹操追得滿天飛。

所謂“動善時”,就是自己找好時候出來活動。

蛇怕冷,冬天也不好捕食,所以它為自己預設好了冬眠。冬眠一過,就在春天緩緩蘇醒,正好趕上捕食的好時候。

失去又何妨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老子·九章》)

有的東西拿在手裏會不斷溢出,這時不如不要,否則會無限增長把自己埋掉。

有個阿拉伯神話說一個人去尋寶藏,曆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他小心翼翼地進了山洞,看到裏麵有個寶瓶,寶瓶上貼著一張字條寫道:“打開瓶蓋,裏麵就會冒出金沙。請在取到足量的金沙後把蓋子蓋上。”這人欣喜若狂,打開了瓶蓋,果然是寶物,一開蓋金沙就像禮花炮一樣飛射而出,黃金燦爛,就像做夢一樣美。“發大財了!”這人用袋子裝,用帽子接,用衣服兜,用雙手捧,甚至鞋子裏麵也盛滿了金沙。寶瓶裏的金沙如噴泉般湧出,越噴越多,漸漸地這人沒東西裝了,金沙從他手上溢出……溢出,但他還是一動不動地跪在地上用手捧接。他太高興了,太瘋狂了,太癡迷了,隻顧欣賞金沙狂湧的美景,忘了寶瓶上的告誡:“請在取到足量的金沙後把蓋子蓋上。”最後,他被埋葬在了金沙的厚堆裏。

很多人就像這個尋寶的人一樣愚蠢,尋到寶後貪心過重,結果被寶物埋葬。佛家說的“酒、色、氣、財”皆是“貪、嗔、癡”正是如此。

喝酒令人爽,但一貪杯就要出醜出事,甚至有人因為喝酒而丟官送命,可以說被“酒”埋葬了。

情欲令人爽,但一貪色就要出醜出事,多少英雄豪傑毀在女人手上,多少癡情女子毀在男人身上,可以說他們被“色”埋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