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鐵誌
狸美美的處女作《網人往事並不如煙》即將出版,老友囑我寫幾句話。惶恐之餘,認真翻看了美美的書稿。一看之下,大感意外。原以為一個出道不久的新人,所寫無非孩子氣的感性言說。不料,卻是一本言之有物、言之成理的厚重著作。所記從現實世界,到虛擬空間,宇宙之大,蒼蠅之微,無所不談、無所不包,讓我這個主管網絡宣傳的所謂“資深記者”很受啟發,頗有一些話要說。
美美是我一位老友的愛女,供職於香港某媒體。三年前受人之邀,開始在香港文彙報上每周撰寫一篇“網人網事”的專欄文章。一晃三年過去,150多篇題材各異、風格不同的短文從她筆下覓覓流出,引發讀者一片熱議。虛擬空間的各種人和事,悄然降落在傳統媒體,成為紙媒的重要延伸,為網絡時代如何實現報網互動,作了一次有益的嚐試。
翻看全書,我感到美美有一種與年齡不甚相稱的成熟與老到。她的文章既有“意義”,又有“意思”。所謂有意義,是說她所涉獵的題材不論大小,均有益於世道人心,都能從一個特定的角度啟人心智、發人深省;所謂有意思,是說她的文字背後,能見出一番匠心獨運,能看出精妙構思的內在努力。她的表述是簡潔而單純的,語言不無詼諧幽默。有些觀點以斬釘截鐵的口吻說出,有些看法以商量和設問的口氣表達。行文舒緩有致、張弛從容,既有年輕人特有的朝氣,也不無老記者的老辣和從容。這樣的文章讓人會心一笑之餘,總能受到某種啟迪。
網絡號稱虛擬空間,其實無非是現實世界的折射而已。“虛擬”不虛,正日益成為人們的共識。如今社會生活中很多事情由網絡發端、被網絡發現,然後通過傳統媒體作用於現實生活,最終或促成問題的解決,或促進製度的完善,或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或揭露腐敗促進社會進步。美美顯然敏感地注意到網絡媒體這種異乎傳統媒體的力量,在她筆下,每一個對社會生活產生重要影響的事件都被記錄,都有她自己的看法,小到一般的娛樂搞笑,大到“我爸是李剛”、“郭美美事件”等,她都有所涉獵,到位不缺位,到位不越位,在分寸和度的把握上,顯示了不俗的功力。這對一個年輕記者而言,是不容易的。
如果說網絡是現實世界的萬花筒,那麼美美的專欄不妨被視為當下生活的全記錄,是一組別具風姿的民間史記。她品評時事、臧否人物、記錄點滴變化、洞曉世事變遷,闡發觀點、針砭時弊,可謂盡情揮灑,張揚著年輕人的氣質和膽識。她的取材遵循社會通行的價值標準,又有一份年輕人特有的敏感和尖銳。她從不刻意掩蓋自己的個性,從不小心隱藏自己的觀點,這使她的文章有了一種明快、自然的色調和直抒胸臆的坦誠。盡管有些觀點值得商榷,有些表達不免幼稚,但誰不是從年輕時走過,誰不是逐漸變得成熟呢?我有時甚至想,那些四平八穩、麵麵俱到、鋒芒盡失的所謂“全麵文章”,可能正是讀者所厭煩的吧。
美美專注於網絡,用情之深、用心之重,均能見出一份執著。她的可貴在於,並不像某些年輕人那樣一味沉浸於網絡不能自拔,也不像某些論者那樣偏執一詞看不到網絡的弊端。她在充分肯定網絡的同時,不時會對網絡可能存在的負麵效應多有反思,這在年輕一輩中是不多見的。
我基本認同美美對網絡的看法。網絡的發明和廣泛使用,深刻地改變了現實生活。其重要性,足可與電燈、馬桶和蒸汽機相媲美,是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在咱們中國,以互聯網和手機為主體所構成的網絡新媒體,具有異於其它國家的特殊意義。其突出表現,是突破了傳統媒體的高門檻,突破了傳統信息傳播方式的局限,使普通民眾普遍獲得了相對自由的話語權。網絡時代,人人是記者,個個可出版,麥克風無處不在,攝像機無時不有,眾聲沸騰的局麵悄然而至,群體狂歡的場景不時上演。互聯網以其“海量信息、實時更新、雙向互動”的鮮明特點,極大地滿足了人們交流思想、傳遞信息、更新觀念、學習創造等多方麵需求。不覺之間,網絡已經成為揭露腐敗、弘揚正氣的積極力量,在整個反腐敗鬥爭中扮演著特殊的角色,成為紀檢監察部門的有益補充,推動著反腐敗鬥爭的日益深化。“表叔”、“房叔”等一批腐敗分子正是最早為網民所發現,為微博所揭露,繼而作用於傳統媒體,引發紀檢監察部門介入,最終被黨紀國法所處理。從某種意義上說,網絡媒體是傳統媒體輿論監督的進一步拓展和延伸,是群眾監督的有效載體和廣闊平台,其積極意義和正麵價值剛剛顯露,對當代生活的深刻影響還遠未被整個社會和公眾所完全認識。如何通過法律、法規以及公眾的道德自律很好地維護網絡的健康運轉,維護來之不易的輿論環境,使網絡在整個社會生活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是包括美美在內的每一位有責任感的網民需要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