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衰老(1 / 3)

一、衰老

人體衰老的主要表現

衰老的表現是多種多樣的,不但個體差異很大,而且同一體內各個器官的表現也不盡相同。衰老的主要表現在組織形態、器官功能、皮膚外觀、神經精神、心理和性格等6個方麵:

1.組織形態的改變

皮膚鬆弛、發皺、發暗、出現老年斑;骨質疏鬆、骨質增生、牙齒脫落、齒骨萎縮;毛發變白、脫落、毛發稀少;肌肉萎縮;動脈血管硬化;肺、支氣管組織彈性降低;肌肉組織和體液減少,脂肪組織相應增加,50歲後尤為明顯。

2.器官功能的減退

視力、聽力降低;勞動力降低;心、腦、肺、腎功能不全,心搏出量低,肺活量低,腎血流量低,腎濾過率低;免疫力、免疫功能降低,抵抗力降低;新陳代謝緩慢、代謝失調,各種酶、激素活性降低;性腺分泌減少、性欲下降;消化功能降低,出現消化不良、腹瀉、便秘等消化道症狀。

3.皮膚外觀的改變

皮膚會隨衰老開始變薄,出現皺紋。其實真正開始變薄的是它的真皮,與其同步的還有皮膚的成分膠原蛋白彈性逐漸變硬,含水量降低,使皮膚出現皺紋並變得鬆弛,使得麵部輪廓改變,出現雙下巴和眼袋。衰老的皮膚變得幹燥、粗糖,皮脂腺分泌減少,不再產生更多的油脂,皮膚開始幹裂,色素代謝也在改變,會出現色斑、雀斑、老年斑。

4.神經精神的衰退

記憶力、思維力、適應力衰退;反應遲緩、遲鈍;精神萎靡、抑鬱、精神脆弱,承受力弱;失眠或嗜睡。

5.心理改變

人類的平均壽命亦隨著對環境的有效地控製而相應延長。這樣人群中因老化進程中出現的進行性神經細胞變性所致的缺損現象必須增多。此外,年老退休、喪偶、子女成家而分居等因素,均可能破壞了老年人原有的生活程序,代之以孤獨寂寞的賦閑養老生活;年老力衰、體弱多病又而限製了他們與外界的接觸的機會,更促使老年人的某些心理活動出現衰退。0^6於1955年起,對264例年齡介於60~94歲的非住院男、女老年人作了1次為期20年的縱向研究,從醫學、精神病學、心理學和社會學角度觀察其老化過程。

(1)智力方麵:一般認為10~20歲時智力活動效率最高;以後逐漸減退至35~40歲時已較明顯;60歲以後迅速減退,但也有64歲智力不減退者。有些學者則認為,老年人接受新事物與適應新情況的能力,即所謂液態能力隨增齡而退化;而根據其以往所積累的經驗處理問題的能力,即所謂晶化能力則不受影響,甚至還有所提高。不少作者普遍認為,老年人在首創性想象力、應變能力、瞬時記憶力和機械記憶力、注意集中能力以及學習能力等方麵均有一定減退。

智力減退的始發年齡及其速度因遺傳與體質因素、原有的才能、教育水平、某些生活經曆(包括職業)、運用智力的程度、成年後智力保護狀況、環境賦予的刺激強度以及健康狀況等而所有不同。例如某些縱向研究提示:年輕時智力不大發展或工作壓力不強者,年老時智力減退的始發年齡將提前和速度加快;反之,則減退的始發年齡推遲、速度變慢。據有關資料統計,體力勞動者比腦力勞動者智力減退的要早一些,尤其不斷進行腦力活動者很難發生顯著的知能衰退。國外一項對從事社會科學、數學和植物學的70~80歲老年人作測驗,仍見其智力高度保持。另一研究資料還表明,健康狀況良好、工作時需多用智力、工作有成就以及生活愉快者,常可推遲智力減退;反之,由於感覺或運動障礙、過早退休以致缺少社會接觸者,常可促使智力減退。通過為期6個月的選擇性激勵計劃,以加強對老年人的感官刺激,結果使一組96歲老年人的智力狀況有所改善。

(2)心理活動能力方麵的改變:心理活動速度減慢,是老年化的主要特點之一,也是老年人生物過程普遍減慢的一部分。臨床上可通過刺激-反應時間進行測量。即在給予某種特定刺激時開始計時,直至其出現特定應答為止。所得時間稱之為刺激-反應時間巧抓)。老年人8111延長。若刺激信息數量不多而又不複雜,則準確性尚可;如刺激信息數量增多且又複雜,則31燈以及差錯率均會劇增。此是老年人的中樞神經係統不能同時處理感受器官傳達室來的大量刺激信息所致;也有人認為,此是老年人擔心失敗並力圖精確完成應答所致。但在臨床上,我們還遇到有些正常老年人在觀看電影時,對電影中的鏡頭的切出與切人等處理手法,竟因鏡頭變快而前後無法聯係,出現茫然不知其意。由此分析,老年人的延長,尚與信息的刺激時間久暫、信息間內在聯係的強弱以及老年人本身理解力、瞬間記憶力與綜合能力的減退有關。

6.性格改變

老年人對往日的青春活力漸逝,主動性日減,精力逐漸感到不足,有些變得懷古健談,愛對往事嘮叨不休。由於近事記憶力差、難以接受新事物與建立新習慣,表現為思想僵化和思維黏滯,常周而複始地敘述相同的議題;或按其昔日經驗辦事,固執己見;或緊抱舊時教條不放,不應時宜。有些因自我感覺不良而變得過分自身健康狀況,如疑病而杞優不已,為此遍求良醫,常奔波於各大醫院間。但也有些老年人卻反而變得更加和善、友好、仁慈與詼諧。如若原先的性格基礎不良,進入老年期後,則可因情感感受遲鈍而興趣範圍縮小,對他人冷淡、多疑和吝嗇,深恐他人來掠其財物而采取防衛態度,甚至還會出現違拗、敵視、報複或攻擊等行為。也可因內抑製過程的減弱而出現情緒不穩、情感幼稚、自私或為瑣事而易於激惹等情況。

概括老人性格改變的共同點為:①男性女性化或女性男性化。②情感興奮性減退;③情感彈性減退;④抑製傾向增加;⑤實用性、經驗主義的傾向增加。

上述衰老的表現最終導致的結果是老年疾病的發生,其中,常見的有心、腦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高脂血症、肺心病、腦出血、腦血栓、心律失常,消化道症狀如消化不良、腹瀉、便秘等,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缺鐵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骨質疏鬆症、更年期綜合征、單純性肥胖症等。近年來,威脅老年人生活質量的老年性癡呆症、抑鬱症、失眠症、精神病也呈上升趨勢。因此,老年人一定要注意生活質量,加強營養,加強鍛煉,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延緩衰老,健康長壽。

此外,鼓勵老年人適當地參加一些社會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動,藉以增強其社會責任感與社會接觸,對其心理活動方麵有百利而無一弊。

二、抗衰老藥

(一)抗衰老藥物的概述

延緩衰老過程的藥物稱為抗衰老藥。

(二)與衰老有關的幾個因素

從細胞和分子水平分析,引起衰老的內在物質基礎是核酸。而引起衰老的基本原因,則是在生活過程中由於各種內、外因素而引起的代謝失調,以及與代謝失調所關聯的生理功能紊亂和免疫功能減退。

(1)自由基:在人體的新陳代謝過程中,自由基在人體內不斷的產生,也不斷被清除,當自由基在體內積累過多時,會引起體內尤其是生物膜的不飽和脂肪酸的過氧化,使細胞膜的結構發生變化,導致膜功能嚴重受損,機體逐漸衰老。

(2)脂褐質(老年色素脂褐質是細胞脂質(不飽和脂肪酸)過氧化的產物,自由基使不飽和脂肪酸過氧化,使生物大分子間發生交聯,聚合生成異常的大分子,並在溶酶體中堆積,形成一種細胞難以消除的惰性廢物即脂褐質。後者毒害細胞和阻礙細胞內物質和信息的傳遞。

(3)單胺類神經遞質的不足:衰老與神經內的單胺類神經遞質的不足有關,動物試驗證明,老年大鼠腦中的兒茶酣胺(單胺類神經遞質)比年幼大鼠明顯降低,另外,現已知帕金森病主要是腦內的多巴胺含量減少所致,常見於老年人,因此,理論上認為腦中的兒茶酚胺(單胺類神經遞質)不足可引起衰老。

(4)必需量元素的缺乏:人體內所含各種微量元素對人體的生命活動有著極為重要的關係。微量元素大部分是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酶係統和蛋白質係統的關鍵成分,對核酸、激素、細胞膜起著穩定和激活的作用。隨著人體的衰老,微量元素在體內的含量逐漸減少,對上述核酸、激素、細胞膜的穩定和激活作用也會發生影響。

(三)抗衰老藥物的主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