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情麵前,你我都是懵懂無知的孩童,不敢對未來有太多的奢望,隻求今生今世的每分每秒,都可以安然待在一起,看山高水長,數天上繁星。可是命運的突然翻臉,讓我們的愛情之路出現了巨大的罅隙,你我被分割兩端,無法逾越,眼睜睜看著彼此越離越遠,卻無能為力。相愛太難,如果上天再給我一次機會,我願以十年之壽去換取你我後半生的長相廝守。

遇見沈宛和愛情

納蘭的人生,在旁人眼中,璀璨耀眼,異常奪目;可是在他自己的眼裏,卻是一片荒蕪,毫無生機。旁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家世、平坦無阻的仕途大道,以及上天饋贈的滿腹才華,都是納蘭頭頂,褪也褪不去的光環。

可是,他並不為此而感到幸福。在納蘭的心中,從始至終,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甚至可以說,是可有可無,他毫不在乎的。他唯一真心想擁有的,就是一份真情真意,一個能夠與自己冷暖相依、心意相通的紅顏知己。

但上天似乎並不願讓這位清朝貴公子擁有太過如願的生活。

納蘭的生命裏,他愛的人,和愛他的人,都出現過,也曾為他帶來了希望和快樂。可是這些都是極其短暫的,就好像漆黑夜晚的煙火,倏忽一下,燦爛之後便歸於無形了。

兩小無猜,青梅竹馬的表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迎娶的結發妻子,這兩名女子都為容若幹涸的生命裏注入過清泉。可惜,最終的結局卻是,一個咫尺天涯,一個陰陽兩隔,都無法與納蘭攜手到老。

情感的空白,使得納蘭心情鬱結。他在給好友張見陽的信中,就曾提到:“吾哥所識天風海濤之人,未審可以晤對否?弟胸中塊磊,非酒可澆,庶幾得慧心人以晤言消之而已。淪落之餘,久欲葬身柔鄉,不知得如鄙人之願否耳?”

就在納蘭欲尋一慧心人時,他的另一好友顧貞觀將一名江南女子帶入了納蘭的生活中。從此,納蘭黯淡的生命裏好像照進了一抹陽光,溫暖的光亮趕走了黑暗,令納蘭生活中的那些寂寞與孤冷都消失殆盡了。

這名與納蘭人生產生交集的江南女子並不簡單,她名叫沈宛,字禦蟬,江南吳興(今浙江湖州)人,生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其父是江南名儒沈一師。沈宛自幼隨父研讀詩書,經史子集,無一不通。她心思博雅,秀外慧中,是江南聞名的才女。

18歲的沈宛便已有詩集《選夢詞》問世,雖然她的才情不及納蘭,但在那時,也絕對算得上是奇葩。納蘭也曾拜讀過這本詩集,對沈宛的才情極為欣賞。早在顧貞觀帶沈宛來京之前,納蘭與她就已經雖未相見,但已相識了。

這自然離不開顧貞觀在其中的穿針引線。

據記載,康熙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1682—1684年),納蘭多次與遠在江南的顧貞觀通信往來,在信中,他毫不掩飾自己對沈宛的欣賞與愛慕之情,多次於信箋上流露出:“傾聞峰泖之間頗饒佳麗,吾哥能泛舟一往乎?”“又聞琴川沈姓有女頗佳,亦望吾哥略為留意。”

好友相求,顧貞觀自然是義不容辭,於是這紅線,便為納蘭與沈宛牽得了。之後,納蘭在顧貞觀的描述中,愈發了解沈宛的為人,內心更是屬意於她。而沈宛也早就在風傳天下的納蘭詞中,日漸了解了這位貴公子的寂寥與情深。

時日遞增,納蘭與沈宛二人之間,早已埋下了惺惺相惜的種子。此番在顧貞觀的引薦下,納蘭終於見到了牽掛許久的知己。

遇見沈宛的瞬間,他便心神驚動,無法安寧。相見的那一幕猶如烙印,在他腦海中無法抹去,刻入靈魂深處。仿佛前世的情緣,今生注定要再續一般。很快,納蘭便與沈宛海誓山盟,定了海枯石爛、一生一世之約。在京城一處安靜的別院裏,納蘭為沈宛安排下了住處。就此,才子佳人,開始了神仙眷侶般的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