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古塔那裏冰天雪地,生活條件很是惡劣。吳兆騫一介書生,去到那裏自然是飽受苦難。作為他的好友,顧貞觀看到吳兆騫平白無故遭受如此無妄之災,很是著急。他四處找人幫忙疏通,但效果都不大。
眼看吳兆騫在苦寒之地,一日一日的受苦,自己卻無能為力,顧貞觀心中自然是不好受,便寫下了這兩闋《金縷曲》,抒發內心苦悶。可巧,這兩首詞被納蘭看到,感動至深,顧貞觀便借此機會,懇請納蘭協助。
納蘭自然是義不容辭,但他身為朝廷官員,深知要想赦免吳兆騫這件事情,事關重大,需從長計議。為了安慰顧貞觀,納蘭懇切地說道:“生別之詩,山陽死友之傳,得此而三。此事三千六百日中,弟當以身任之,不需兄再囑之。”
納蘭願以十年為期來營救吳兆騫,可顧貞觀卻焦急萬分。他道:“人壽幾何,請以五載為期。”納蘭知道好友心急,也隻能勉為其難應允下來。為了表明自己營救吳兆騫是義不容辭之時,納蘭也和了一首《金縷曲》,送給了顧貞觀,表明心跡。
灑盡無端淚。莫因他、瓊樓寂寞,誤來人世。信道癡兒多厚福,誰遣偏生明慧。莫更著、浮名相累。仕宦何妨如斷梗,隻那將、聲影供群吠。天欲問,且休矣。
情深我自判憔悴。轉丁寧、香憐易爇,玉憐輕碎。羨殺軟紅塵裏客,一味醉生夢死。歌與哭、任猜何意。絕塞生還吳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閑事。知我者,梁汾耳。
——《金縷曲·簡梁汾,時方為吳漢槎作歸計》
仕宦不利,命多乖舛,未得朝廷重用,錯來人世一遭。終於相信了癡兒多厚福的說法,可老天為何還要生出那麼聰明的人來呢。不要再為世上的浮名所累。仕途為官如同斷梗,漂泊無定,本算不得什麼,隻有那些誣陷和中傷如同群犬吠聲,又無法辯誣之事,才是令人悲哀的。還是不要問那麼多了!
我這裏對你深情思念,以至形容憔悴,但也心甘情願。且聽我說,香草易於點燃,美玉易於破碎,忠良之士易受侵害。多麼羨慕那些醉生夢死的凡夫俗子,他們哪有那麼多的煩惱。眼前最重要的事是吳兆騫自邊塞寧古塔歸來,其他的都是等閑小事,我自傾盡全力!能明白我的人,也隻有你顧梁汾了。
詞中句句誠懇,納蘭是當真要為營救吳兆騫——這個素昧平生的人——來傾注全力的。他找到自己的父親,希望父親能夠設法營救吳兆騫南歸。後來,在明珠的幫助和影響下,還有納蘭與吳兆騫一些好友集資,湊足了兩千兩的贖款,這才將吳兆騫搭救出來。
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的七月,吳兆騫接到了還鄉詔。
第二年年底,他回到了闊別二十餘載的京城。
一回到京城,吳兆騫就前往納蘭寓所拜謝。他在納蘭居所的牆上發現了一行字:“顧梁汾為吳漢槎屈膝處。”看到好友為了營救自己,不惜給納蘭下跪,吳兆騫不禁放聲痛哭,久久不已。
納蘭為營救顧貞觀的好友吳兆騫之事,後被傳為佳話。清代詩人袁枚在其著作《隨園詩話》中對此事讚歎道:“嗚呼,公子能文,良朋愛友,太傅憐才,真一時佳話。”
納蘭性德為人至情至性,對朋友更是肝膽相照,即使是對從來沒有見過麵的吳兆騫也是全力幫助,不求回報。
在吳兆騫回京之後,納蘭又感其久經風霜,擔心他衣食有憂,於是在吳兆騫回京後便聘其為館師,教授其弟學業。
1684年10月,吳兆騫病故,納蘭性德回京後,親自為他操辦喪事,出資送靈柩回吳江。他對朋友可謂是仁至義盡,有始有終,而“生館死殯”的俠義行為也被後世傳誦為友誼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