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空裏的盛宴》就要正式出版了,這是我的第二本書。2011年出版《影塵無蹤》的時候,也是忽然間就產生了這樣一個想法,於是抓緊動手,編輯文稿,聯係出版商,忙忙活活幾個月,終於“誕生”了自己的第一部詩集。樣書拿到,反複觀賞摩挲,覺得效果比自己想的要好,心裏十分喜愛。很多作家把作品比喻是自己的孩子,我也有同感,大概是因為一則作品是自己的精神創造,裏麵蘊含了自己的心血乃至基因;二則作品一旦發表出版,便也繼承了弘揚傳承的功能。這兩點雖不是物質形態的,可是與物質形態的差別居然也不大,甚至在某些方麵要超過物質形態的延展。所以,對自己作品的喜愛,就理所當然而且天經地義了。
然而,詩集中的所有作品,我是不能夠全部滿意的。這些詩歌裏的缺點很多,包括外在形式的用詞、煉句,內容上的豐韻、含蓄,意境上的雅致、悠遠,都有不到位的地方。這除了與我的個人寫作習慣有很大關係外,與我的個人素養能力也是大有關聯的。我的寫作早期基本上都是命題式的,為了激情而寫作,這樣超負荷地表達,急功近利地趕進度,隻是堆積產生了一些冷漠的詞語結構,並未達到想要表達的效果。但我並不後悔,我想這是每個年輕人在特定時期都會犯下的錯誤,任何人都需要學習,尤其是在寫作這件事情上。後來,隨著年齡增大,閱曆增加,自然而然地放慢了寫作速度,變成率意而寫。我的寫作基本上都是一氣嗬成,很少細嚼慢咽地斟酌,寫完了,簡單改過幾筆就成了,不再去仔細修改。這其實不是什麼值得誇耀的經驗,它隻是在一種慣性驅動下,做出的條件反射般的行為。如果是一個成熟的詩人,也許可以這樣遊刃有餘,而對於一個探索者,就未免有些肆意妄為了。
我覺得《虛空裏的盛宴》也存在《影塵無蹤》中的許多毛病,但是為什麼還要出版它呢?這就要追尋寫詩的意義了,人為什麼要寫詩?詩有什麼作用?盡管理由可以說出來一千種,但是我卻執著得有些頑固地認為,是它的紀念意義,也即是寫實記事的功能,讓我深深著迷。曆史這部大書,無疑是由一個個片段構成的,而記錄這些片段的方式除了直觀的書寫,更吸引人的就是以詩歌的方式來歌詠,這從人類的整個曆史中可以找到無數的事例。比如流傳下來的各種著名的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格薩爾王傳》等等數不勝數,這些或國家或民族乃至個人的英雄史詩,成為人類優秀的文化遺產,帶給一代代人享之不盡的精神盛宴。作為一個普通人,要在這厚重的曆史中留下一點蛛絲馬跡,也是困難的。他就像宇宙中的一粒微塵,大海中的一滴水珠,誰也不能分辨出他來,但是他仍然是獨特的。正如沒有一片樹葉是相同的,也沒有一片雪花是相同的一樣。
既然如此,那麼試圖使自己永恒或者不朽就可以理解了。詩歌,恰恰是能夠妥善表達自己,記錄自己的有效載體。它甚至不受任何拘束和限製,隻要你具備足夠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那麼你麵臨的整個世界都是屬於你自己的。你掌握了一把長於幻想的利器,可以將任一事物隨意地粉碎塑造。你是一個設計師,一個偉大的締造者,一個擁有無限權力的國王,一個魔力強大的巫師,你可以是任何人,也可以什麼都不是,隻是一個清晰的靈明覺知。你在一個虛擬的時空裏無限施展著欲望,占有最大的自由……話題說的有些遠了,也有了點縹緲的意味。其實,現實生活中的任何努力和付出,都是有著明確的指向性和目的性的,出版一本詩集,也是這樣。麵對這個堅硬冷酷的世界,人的作用其實是很渺小脆弱的,一陣風就可以消逝人的所有痕跡。至於永恒和不朽,隻是一種深切地希冀或者妄想罷了。它的作用,也許僅僅是在風燭殘年之後,捧讀一段年輕時新鮮的記憶,溫暖熨帖一下飽經滄桑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