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聖人,化之以道,教之以身,為之未有,治之未然。不置而物自安,不養而物自全。動與福同室,靜與禍異天。窅窅冥冥,莫觀其元。治之未亂,正之未傾。禁奸之本,製偽之端,閉邪之戶,塞枉之門。萌牙未動,形兆未生,絶之未見,滅之未存。教以無教,導以無名,知以無知,狀以無形;治不得起,亂不得生,天下無為,性命自然。
夫太山之木,本據於陰,末托於陽,(雙)[垂]⑸枝布葉,華實青青,大而合抱,高連百尋者,生於無大,成於無為。九重之台,廣大擬於丘陵,百仞之高,昭昭冥冥,幹於青霄者,以為卑小,不為高大也。故為大者不大,為小者不小,為高者不高,為卑者不卑。不大不小乃生大小,不高不卑乃生高卑。故為之者不為之跡也,不為者為之塗也。
是以,為成者敗,為利者害,為生者死,為興者廢。執所欲者所欲亡,執所思者所思逝,執其身者其身歿,執其神者其神退。故聖人無為為之以生萬物,無執執之以製所欲,猶工匠之造高台,而天地之生巨木,自然而已。
夫道德不嫉,神明不賊,和無不通,大(元)[無]⑹不克,存亡自從,吉凶自得。人窮事敗者,釋自然而任知力,去其反而處其覆。夫何故哉?以求所求而欲所欲。夫誠能慎終如始,為所不欲,守所不處,動於未元,反於未始,為若不為,有若不有,雖若不成,物自然也。
夫使神擾精濁,聰明不達,動失所求,靜喪所欲者,貨與學也。唯能煉情易性,變化心意,安無欲之欲,欒無事之事者,道與德也。是故想道如念親,惡貨如失身。思無思之思,求無求之求。明白四達,以學不知,巧雕萬物,以學不能。反眾人之所務,而歸乎虛無。欲不欲而造虛玄,學不學而造虛玄,學不學而窮妙極。達人之所不能通,窮人之所不能測,成人之所不能為,有人之所不能得。心誌玄玄,形容睦睦,臥如死屍,立如槁木。不思不慮,若無所識,使物自然,令事自事。空虛寂泊,身無所與,萬物紛紛,各如其處。魁如阜揭⑺,澹如巨表,舉錯⑻廢置,常與物反,萬物應之,故能深遠。天下大覆,與神運轉,輔天助地,不敢生善。
注釋
⑴津逮本、學津本作“隨”,誤。
⑵津逮本、學津本作“蜚”。
⑶津逮本、學津本作“已”。
⑷津逮本、學津本作“懟”。
⑸據津逮本、學津本改。
⑹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⑺津逮本、學津本作“褐”。
⑻津逮本、學津本作“措”。
善為道者篇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知之。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至於大順。
(指歸):道德神明,清濁太和,天地人物,若末若根。數者相隨,氣化連通,逆順昌衰,同於吉凶。道德之意,天地之心,安生樂息,憎惡殺傷,故命聖人,為萬物王。利物,受其福;不利,則獲其恐。聖人大懼,死後有患,深原所由,莫善自然。自然之路⑴,要在無形。
何以明之?莊子曰:夫天地不知道德之所為,故可為然也;萬物不覩天地之所以,故(不)⑵可存也;萬民不識主之所務,故可安也;四肢九竅不諭心之所導,故可全也。夫萬物之有君,猶形體之有心也。心之於身,何後何先?流行血脈,無所不存;上下表裏,無所不然。動與異事,虛以含神,中和外否,故能俱全。
是以,昔之帝王,經道德、紀神明、總清濁、領太和者,非以生知起事,開世導俗,務以明民也。將以塗民耳目,塞民之心,使民不得知,歸之自然也。是以,立民於昭昭,而身處乎混冥。教以不知,導以無形。孝悌不顯,仁義不彰。君王無榮,知者無名。無教之教,洽流四海,無為之為,通達八方。動與天地同節,靜與道德同容。萬物並興,各知其所,名實俱起,各知其當。和氣流通,宇內⑶童蒙,無知無欲,無事無功。心如木土,誌如死灰,不覩同異,不見吉凶。故民易治而世可平也。
是故,安者,民之所利也;生者,民之所歸也。民之所以離安去生而難治者,以其知也。民知則欲生,欲生則事始,事始則(坊)[功]⑷名作,功名作則忿爭起,忿爭起則大奸生,大奸生則難治矣。故以知為國,則天下智巧,詐偽滋生,奇物並起,嗜欲無窮。奢淫不止,邪枉纖纖,豪特爭起,溪穀異名,大禍興矣。臣惑其主,子亂其父,以白為黑,以亡為有,名變實異,劫殺生矣。恍恍不可安,易易不可全。卷甲輕舉,海內相政,死者無數,血流成川。悲痛怨恨,氣感皇天,星辰離散,日月不光,陰陽失序,萬物盡傷,山枯穀竭,赤地數千,天下窮困,至於食人。非天之辜,上好智能而教萬民也。
廢棄智巧,玄德淳樸,獨知獨慮,不見所欲,因民之心,塞民耳目。不食五味,不服五色,主如天地,民如草木。岩居(安)[穴]⑸處,安樂山穀,飮水食草,不求五穀。知母識父,不覩宗族。沌沌偆偆,不曉東西。男女不相好,父子不相戀。不賤木石,不貴金玉。叢生雜處,天下一心,八極共旨,九洲同風。蠹蟲不作,毒獸不生,神龍與人處,麟鳳遊於庭。翔風{左□右氣}{左□右氣},醴泉涓涓,甘露漠漠,朱草榮榮,嘉禾豐茂,萬物長生。非天之福,主知不知,而名無名也。
是以,覩智識愚,與道同符;知愚知智,與道同旨。政教由之,或病或利。明於病利,(大)[太]⑹平自至,明於利病,萬物自正。
是故,愚智之識,無所不克⑺,清(浄)[天]⑻寧地,為類陰福,眾世⑼莫見,故曰玄德。玄德深矣,不可量測;遠矣,不可窮極;與物反矣,莫有能克。玄德之淪,罔蕩挽遁,恍惚無形,反物之務。和道德,導神明,含萬國,總無方;六合之外;毫厘之內,靡不被德蒙仁,以存性命,命終天年,保自然哉!
注釋
⑴津逮本、學津本作“福”。
⑵津逮本、學津本刪。
⑶津逮本、學津本作“宙”。
⑷據下文“功名作”改。
⑸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⑹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⑺津逮本、學津本作“免”。
⑻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⑼津逮本、學津本作“庶”。
江海篇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其欲上民,以言下之;其欲先民,以身後之。故在上,而民不重;居民之前,而民不害。天下樂推而上之,而不知厭。非以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