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的產生,是為了適應於人們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雖然,晝夜的交替,是人人都能清楚地感覺得到的事實,但對於從事采集和挖掘為生的原始人群,還談不上有什麼天文學的知識。嚴酷的自然環境,為了尋找食物和抵禦各種野獸的侵襲,消耗了人們許多的精力。風雨寒暑的變化,隻被當作一種令人生畏的自然現象,那時在人們的頭腦中,並未產生一種清楚的周期概念。
當人們進人狩獵和遊牧社會以後,社會生產實踐向人們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首先是辨認方向和尋找水源,隨後也出現了原始人類的物質交換。生產的管理和交換,迫使人們擴大計數概念和計時概念。人們早期的計算方法自然是極其簡單的,一般總是依靠10個手指的幫助,至於10以上的數字,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了。日期的間隔僅僅是為了某項具體生產活動或交往而設立,並無連續的過程。
然而,人是有智慧、能思考的動物,人們之所以能區別於其他動物,不僅是由於能夠從事創造物質財富的生產活動,在生產鬥爭中逐步積累起豐富的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經驗,而且能夠通過語言在人類社會中傳播和交流,使之不斷豐富和發達。人類社會就是依靠這些條件,逐步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
月亮是最靠近我們的天體,它與原始人群的社會生活也最為密切,可以說是最先誘使人們從事天文觀測的天體。黑夜給原始人群帶來恐怖,但由於有了柔和靜寂的月亮光輝的照耀,人們才能在夜間從事活動。它的寧靜柔和的光輝,使人們產生種種幻想,它不斷地變化著&己的月相,迫使人們經常對它進行觀察和研究,希望掌握它的變化規律。從此開始,又慢慢地引導人們將注意力轉向太陽、星球和無邊的宇宙。觀測資料的逐漸積累,才創立了天文學。
月亮的圓缺變化是最明顯的,也是最能引起人們注意的天象。人們通過對月相變化的長期觀察,很早就形成了對月相周期變化的朦朧概念。月相的變化很明顯,它每天都不一樣,而且變化的周期又短,這是原始人群最容易認識和掌握的。人們的社會生活要求人們有一個初步的時間概念,於是晝夜的交替成為人們最基本的時間尺度,這就是日的概念的由來。但是,對於從事社會活動的人群來說,隨著人們社會生產活動發展的需要,僅僅隻有一個短的時間尺度是不夠使用的,於是,月相變化的周期就成為原始人類普遍使用的較長的時間單位。這是人類最原始的日曆製度,人們常將它稱作為太陰曆。在人類社會的早期,對月相變化的周期長短,認識得並不那麼清楚。甚至月亮圓底有多少天,也並不是十分清楚的。但是,這並不是十分重要的事。古人對時間的概念並不要求得那麼嚴格,隻要有一個大致的時間尺度就夠使用了。例如,月圓就常常被用作人們約會的時間。
人類社會是不斷向前發展的,物質文明也在不斷提高挖掘和狩獵的生活,逐步向遊牧和農耕生產的方向發展。人們對於氣候寒暖變化的朦朧認識是很早的,由於季節的變化周期長,尚未產生明確的周期概念。但是,農業生產和遊牧活動,要求人們嚴格掌握季節的變化規律,不然的話,生產就會大受損失,或者根本沒有收獲。為了尋求這種寒暖變化的自然規律,人們就開始更進一步重視天象的觀測了。
關於季節變化的知識是逐步積累的。人們對於季節變化的感覺,首先來源於周圍環境的改變。例如,風向的變化,下雨多少的變化,河水的漲落,草木的枯榮,花開葉落,以及動物的出沒和活動等等。很多民族早期月份的名稱,往往就是以物候來命名的,如花開月,鳥叫月,收獲月等等。用動植物的生態變化來判別季節,人們稱它為物候學。
當人們在注意觀察動植物與季節變化的關係的時候,同時也開始注意到,在不同的季節,天空所出現的星群是不同的。在每晚的同一時刻觀察這些星群的方位,則發現隨著季節的更替而不斷地向西方推移,並且作周期性的變化。因此,人們慢慢明白到季節的變化與星象的出沒有關。並且更進一步認識到,以星象的出沒來定季節,比用物候定季節更為準確可靠。不同的民族用來定季節的星象是不同的。有的民族用昏旦中星;有的民族用偕日出、偕日沒的星象;也有的民族用北鬥鬥柄的指向定季節。於是,太陽、月亮在恒星間的運動及其運動周期開始被研究了。黃道周圍的恒星也開始被注意和認識了。並且逐步產生了天球的周日周年運動的概念,於是天文學開始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