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14日,瑪麗亞·胡斯蒂娜·魯維奧·德豪雷吉整整一百歲。她是參加過獨立戰爭的軍人中唯一健在的後代。
她的父親馬裏亞諾·魯維奧上校算得上一個小有名氣的人物。上校出身於外省莊園主家庭,生在施恩會①教區,在安第斯軍裏當過上尉,參加了恰卡布科戰役,經曆了坎恰拉亞達的挫折,曾在馬伊普作戰,兩年後又參加阿雷基帕的戰鬥②。據說,在阿雷基帕戰役前夕,阿塞·奧拉瓦裏亞③和他交換了佩劍,互相勉勵。著名的塞羅阿爾托戰役發生在1823年4月初,由於是在山穀展開的,也稱塞羅貝爾梅霍戰役。委內瑞拉人總是妒忌我們的榮耀,把這一勝利歸功於西蒙·玻利瓦爾將軍④,可是公正的觀察家,阿根廷的曆史學家,不會輕易受騙,知道勝利的桂冠應屬於馬裏亞諾·魯維奧上校。是他率領一團哥倫比亞輕騎兵,扭轉了那場勝負難分的馬刀和長矛的戰鬥,為後來同樣著名的阿亞庫喬戰役作了準備。那次戰役他也參加了,並且受了傷。1827年,他在阿爾韋亞爾⑤直接指揮下在伊圖紮因戈英勇作戰。他雖然和羅薩斯有親戚關係,卻站在拉瓦列⑥一邊,在一次他稱之為馬刀比試的戰鬥中擊潰了遊擊隊。中央集權派失敗後,他移居烏拉圭,在那裏結了婚。大戰⑦期間,他死於奧裏韋⑧白黨軍隊圍困下的蒙得維的亞。當時他四十四歲,幾乎算是老了。他和詩人弗洛倫西奧·巴萊拉是朋友。軍事學院的教官們很可能不讓他畢業;因為他雖然經曆過不少戰役,可是從沒有參加學院考試。他留下兩個女兒,瑪麗亞·胡斯蒂娜是小女兒,也是我們要介紹的。
注:①施恩會,創建於1218年,最初的宗旨是和摩爾人交涉,贖回被俘虜的基督徒。
②智利和秘魯的“解放者”聖馬丁於1817年1月12日率領安第斯軍在智利恰卡布科山麓大敗保皇軍隊,進軍聖地亞哥,後在坎恰拉亞達受挫,1818年又取得馬伊普之役的勝利,奠定了智利的獨立。
③奧拉瓦裏亞(1801—1845),阿根廷軍人、愛國者。
④玻利瓦爾(1783—1830),委內瑞拉將軍、政治家,有“拉丁美洲解放者”之稱。
⑤阿爾韋亞爾(1789—1853),阿根廷將軍、政治家,曾和聖馬丁一起發動1812年十月革命。1827年在伊圖紮因戈擊敗巴西軍隊。
⑥拉瓦列(1797—1841),阿根廷將軍,在聖馬丁麾下轉戰智利和秘魯。堅決反對獨裁者羅薩斯,但最後敗在羅薩斯手下。
⑦這裏的大戰是指烏拉圭總統裏韋拉對阿根廷獨裁者羅薩斯進行的戰爭,從1839年持續到1852年,以1852年2月3日烏拉圭將軍烏爾基薩在卡塞羅斯附近大
⑧奧裏韋(1792—1857),烏拉圭將軍、政治家,在羅薩斯支持下反對裏韋拉,1842至1851年間圍困蒙得維的亞。
1853年末,上校的遺孀帶了兩個女兒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安置下來。她們沒能收回被獨裁者充公的鄉間產業,那些失去的遼闊的土地雖然從未見過,卻久久留在記憶中。瑪麗亞·胡斯蒂娜十六歲時和貝爾納多·豪雷吉醫師結了婚,貝爾納多不是軍人,卻在帕馮和塞佩達①打過仗,黃熱病流行期間,他行醫染病身亡。他留下一男二女;長子馬裏亞諾是稅務稽查員,想寫一部關於他父親的詳細傳記,常去國立圖書館和檔案館查閱資料,但沒有完成,也許根本沒有動筆。大女兒瑪麗亞·埃爾維拉和她的表哥,在財政部工作的薩阿韋德拉,結了婚;二女兒胡利亞嫁給莫利納裏先生,他的姓雖然像意大利人,其實是拉丁文教授,很有學問。我不談孫子和重孫輩了;讀者已經可以想像出這是一個體麵然而沒落的家庭,具有史詩般的家史和一個在流亡中出生的女兒。
注:①塞佩達,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省的一個峽穀,1859年烏爾基薩率領的軍隊在此打敗米特雷。帕馮,阿根廷聖菲省的一條河流,1861年9月17日,米特雷率領布宜諾斯艾利斯軍隊在此附近打敗烏爾基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