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十七章 約瑟夫心中的諾德(1 / 2)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對黎巴嫩發動全麵入侵。以色列隻用幾天時間就占領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這一次戰爭被稱之為“第五次中東戰爭”同時也叫做“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戰爭”。

雖然以色列的事情同約瑟夫關係不大,可是身為一國元首,眼光放到全世界是基本,尤其這兩日弗裏茨·埃裏希·馮·曼施坦因都是用這次戰爭當作例題同約瑟夫講述軍事理論課。

“現在英國才是最倒黴的那一位,無緣無故被以色列利用。”

“以色列很會挑選時間,這個時候英國正因為馬島戰爭備受世界關注,其次兩伊戰爭繼續進行,兩國無暇他顧,支持伊朗和支持伊拉克的阿拉伯國家存在矛盾,阿拉伯世界內部已四分五裂;第三,戰爭中可能支持和配合巴解的敘利亞國內形勢不穩定,且巴、敘間也有矛盾;第四,可以利用黎巴嫩境內的親以勢力——基督教武裝;第五,歸還西奈半島後,埃、以已達成和解,埃及不會介入戰爭。”

看得出弗裏茨·埃裏希·馮·曼施坦因很清楚此時中東各國的矛盾和情形,根據弗裏茨·埃裏希·馮·曼施坦因的分析,約瑟夫不由自主的點頭表示認同。

“約瑟夫,你認為這一次戰爭誰會取得勝利?”

取得勝利?如果從字麵數據上來看,以色列的軍隊數量要稍稍超出巴、敘一些,實際上相差並不是很大,可是戰爭看的並不是數量,黎巴嫩、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大部分都是遊擊隊,他們很難形成有效的戰鬥力,並且裝備也跟不上。

敘利亞雖然是正規軍,可是同黎巴嫩、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相比也強不到哪裏去,想一想美國參與中東戰爭時的霸氣側漏,裝備的重要性顯而易見而答案也已經擺在麵前。

“以色列會獲得最終勝利,雖然巴勒斯坦有地理上的優勢,並且遊擊隊破壞力也強,可是想要取得勝利十分的困難。”

約瑟夫說第一句話的時候弗裏茨·埃裏希·馮·曼施坦因並沒有表示什麼,因為看出以色列會取得勝利這很正常,難得的是約瑟夫能夠分析其中的局勢,這讓身為軍事老師的弗裏茨·埃裏希·馮·曼施坦因很欣慰。

“不錯,可惜以色列忽視聯合國的力量,事情很快就要到此為止,美國和聯合國必然是參與到其中,不過相比較而言以色列的目的也已經達到。”

攻占並不是目的驅趕才是根本目的,讓黎巴嫩、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撤離中東各國才符合以色列的利益。

踏踏踏。

即將下課時,走廊傳來瑪索特有的腳步聲,從其中的急促來看,事情很緊迫的樣子,約瑟夫不由站起身主動朝外麵走去。

“殿下,傑姆斯首相剛剛傳來消息意大利爆發全國性的罷工事件,參與人數高達一千四百萬。”

意大利現在同諾德公國有相當重要的貿易交往,意大利出現大規模的罷工事件,約瑟夫不清楚這對諾德公國來說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當約瑟夫急匆匆趕到內閣時,傑姆斯已經針對這件事召開內閣會議,看到約瑟夫到來內閣成員紛紛起身,約瑟夫點點頭示意他們不必多禮,站在一旁示意傑姆斯繼續。

“罷工的來源還沒有調查清楚,不過從有效消息得知應該是不滿意大利政府勞動法,這次的罷工不會維持太長時間,不會影響到我們雙方的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