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誰是那多(上)(1 / 3)

以往我寫手記,有一個慣例,就是放一則新聞在最前麵,因為接下來要敘述的故事,和這則新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有的是這則新聞背後的秘辛,有的是這則新聞所引出的事件,總之,讓大家一開始就看到這個新聞,對於了解後麵的故事,很有好處,此外,也好讓大家知道,我所講述的東西,盡管看起來匪夷所思,卻並非胡編亂造。

可是這一次不同,是個例外。

這次我要說的,是那多手記的源起,如果沒有這件事,或許大家就不會看到這一篇篇的那多手記。這件事,並不是由什麼新聞引起的,盡管要把這件事說清楚,在某些必要的時候,我不得不舉出一些真實的新聞,但不是現在。

這件事情,發端於二零零一年的七月初,之所以拖到現在才寫出這篇手記,原因很簡單:我才搞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一個人表達能力再好,總也要等到他自己搞清楚想表達的東西以後,才能告訴別人吧。

二零零一年上海的夏天很炎熱,對常常在外麵跑的記者來說,炎熱比寒冷更難熬,常常一個夏天跑下來,就像變了個人似的,得褪層皮。當然,老兵油子不在此列。那時我自然還不是老兵油子,非但不是,在新聞崗位上,是個新到不能再新的新兵。因為,我才剛和《晨星報》簽下"賣身契",成為一名正式的記者,連記者證都沒辦出來,隻好拿著工作證和名片出去采訪,好在大多數時候有名片足夠了。

不過,那個時候,我的身份雖然隻是個剛剛簽約的新人,可是自認為已經有些資曆了,畢竟從大三開始,就到《晨星報》實習,在《晨星報》跑新聞的時間要比在學校多得多,更別說大四了。報社裏的記者編輯都混了個臉熟,寫起新聞來也早已不是當初什麼都不懂的菜鳥。其實,拋開身份不談,在《晨星報》當一個好的實習記者,和一個正式記者的收入不會相差太多,因為收入裏的最大一塊就是稿費,《晨星報》這類新興都市報,在多勞多得這一點上做得還是不錯。對我而言,轉正的最大好處在於,我有了自己的地盤。

從前采訪回來寫新聞稿,得候記者們的空檔,看哪個電腦空下來了,趕緊和人家陪上笑臉打招呼,借用一下,寫完稿子還要托人家傳進報社內部的采編網絡。為了不讓別人等得不耐煩,更多時候我先寫在紙上,然後用最快的速度錄入進電腦。有時候寫到一半就得"挪窩",怎一個煩字了得。

轉正以後,就可以擁有正式的辦公桌,一塊用隔板圍起來的方寸之地,一張轉椅,一個活動櫃子,最重要的是,寫字台上的那台屬於我專用的電腦。

我運氣好,正碰上報社購入一批新的辦公設備,所以從電腦到活動櫃都是全新的,惹得同事們一陣羨慕。不過,分配大櫥時就沒這麼好運氣,我找到那門屬於我的櫥,打開一看,掛衣服的地方還好,旁邊幾個格子裏亂七八糟,堆著不知道哪位的東西。分派給我這個櫥的總務部門小吳說,這個櫥有段時間沒人用了,前主人早就跳槽,所以這裏麵的東西隨我怎麼處理。

怎麼處理?當然是好東西自己留下,其它的統統扔掉了。不過聞著裏麵散出的微微黴味,我懷疑還能從裏麵找出什麼自己要的東西來。

是的,各位現在能在這裏看到我寫的那多手記,就源於這次整理。

在那時,我已經有了一些和常人不同的經曆,在之前斷斷續續一年多的實習記者生涯中,盡管沒碰上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件,可是足以作為茶餘飯後談資的,讓普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經曆,還是有那麼一兩次的。也不知為什麼,我一當上記者,自然而然地,就會注意到許多別人不會關注的細節,又或者說,麻煩天生會往我身上撞,偏生我又不習慣躲。幾次下來,讓我和一些老記者一樣,對表麵的東西,越來越不信任,天知道眼前這有條有理運轉著的社會機器,骨子裏都是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