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靈芝的栽培、采收與加工(1 / 3)

野生靈芝與栽培靈芝,質量孰勝一籌

靈芝俗稱靈芝草,自然野生的靈芝多生於濕氣較重的山林中。它自生於梅樹、櫟樹的枯木上,而且在十萬株古木中,一般隻有兩三株有靈芝生長,所以是非常貴重的藥材。

一般人認為,深山野生的靈芝比人工栽培的質量要好。

這種觀點對嗎?不對!日本生物學家直井幸雄指出:不是每種野生靈芝都可服用的,野生靈芝沒有經過精心栽培和照料,品質很差,當人們發現時,靈芝不是老化而變質,就是已被蟲蛀,有的甚至含有毒素。而且如果靈芝成熟時未采集,經過3年左右,其有效成分就開始自行分化分解,因此不宜服用。

靈芝孢子粉是近幾年來的新發現,是靈芝中的精華成分。野生靈芝因無遮蓋而任風吹雨淋,這些精華難以留存,故在自然環境下收集非常困難。準確掌握靈芝孢子粉的最佳收集時間至關重要。不同的成長階段,靈芝孢子的產量會有所差異,過度生長(木質化)或過早皆非所宜,木質化的靈芝孢子含量少。研究靈芝多年的台灣大學農業化學係許瑞祥先生指出:老的靈芝不會比1年或半年的靈芝效果佳,因為靈芝的有效成分80%在充滿孢子的子實體,也就是菌傘內部絲狀部位,多年生的靈芝一般隻有菌傘蓋的生長層生長,但子實體卻逐年萎縮或腐爛。

更有一些人采摘到野生靈芝後,為使其色澤好看,往往將靈芝放在鍋內蒸煮,經蒸煮後的靈芝,表麵光亮,色澤好看,殊不知,靈芝中的許多珍貴成分已流失到水中被倒掉了,這樣,就造成了野生靈芝的有效成分大大減少。而且,野生的靈芝,在大自然中易受到環境的汙染、雜菌寄生、環境變化等外在因素幹擾,品質無法維持穩定;而且野生靈芝雖種類繁多,但可藥用的僅數種,有些種類還含有對人體有害的毒素,非經專業的訓練是無法加以區別的。

可見,野生靈芝品質差別較大,質量難以控製;而人工栽培的靈芝,依目前的科技水準,可控製生長條件,掌握最佳的收集時間,盡可能減少了靈芝孢子粉的損失,其中的有效成分可以應用科學儀器加以控製及分析,因此品質較野生靈芝穩定、安全,加工時利用現代生物技術與製劑技術,能夠充分地獲取靈芝的珍貴成分。這都是野生靈芝不能擁有的“禮遇”,目前世界先進國家皆采用栽培的方法來生產靈芝。

現在的靈芝多是溫室培育的,普遍認為其有效成分遠遠高於野生靈芝。栽培靈芝相比野生靈芝,主要優點在於:品質一致,無環境汙染,有效成分含量高,包裝衛生,質量穩定。

靈芝的生長規律

靈芝的生長從孢子萌發開始,經過單核的初級階段、雙核的次級菌絲和三級菌絲,形成子實體,然後產生新一代的擔子和擔孢子。現將這個過程分為6個階段來描述。

分布在靈芝菌管壁上的擔子將成熟擔孢子彈射出去。成熟擔孢子是靈芝的種子,它最終可成長為一株靈芝。

擔孢子萌發產生1個或多個芽管,初始每條芽管內含有多個細胞核;後來產生橫隔;每個細胞內隻保留1個核,形成初級菌絲,或稱作初生菌絲、一次菌絲。初級菌絲較細,在整團菌絲中沒有鎖狀聯合。它的生長是以孢子內貯存的營養提供能量的,故其壽命很短。

兩條遺傳性狀不同的異質的初級菌絲相互融合,完成質配,其中一條菌絲中的一個細胞核移到另一條菌絲的一個細胞中,結果形成一個有兩個細胞核的雙核菌絲,形成次級菌絲。次級菌絲對基質的侵染能力較強。

次級菌絲在基質內生長,形成菌絲體。由次級菌絲形成的菌絲體中可以看到鎖狀聯合。隻要基質中營養夠其利用,次級菌絲形成的菌絲體的壽命可以達幾年、幾十年甚至幾百年。

次級菌絲形成的菌絲體生長到一定階段達到生理上成熟後,出現分化,就會有些菌絲在基質的表麵上扭結形成子實體原基,由原基再發育成子實體。這些構成子實體的菌絲就是三級菌絲。三級菌絲也是雙核菌絲,但其形態及生理功能並不相同。根據其生理功能的不同,可以化分為生殖菌絲、骨架菌絲和聯絡菌絲3種。生殖菌絲是組成靈芝繁殖結構的最基本的結構,可以分化出擔子和骨架菌絲及聯絡菌絲;它是一種由細胞壁較薄的次級菌絲發育來的,有橫隔,雙核、細胞質稠密、有鎖狀聯合、多分枝。骨架菌絲是構成靈芝子實體的骨架,起著支持作用。它是一種細胞壁較厚、無橫隔、無分枝亦無鎖狀聯合,很少有彎曲的雙核菌絲,細胞內缺少細胞質和細胞器而被一個大液泡所充填,僅菌絲頂端部分細胞壁較薄,細胞質濃稠、細胞器完備,並具有繼續生長的活力。聯絡菌絲連接著生殖菌絲和骨架菌絲,具有輸送營養的作用,其細胞壁有薄有厚、有橫隔、有分枝,也可見到鎖狀聯合。

子實體的菌管層上菌絲末端膨大如茄(梨)形,此即擔子,內含兩個細胞核。隨著子實體的生長,擔子也逐漸成熟;擔子內的兩個細胞核先是相互溶合成1個核,完成核配,繼而連續進行兩次有絲分裂,完成減數分裂,產生4個擔孢子。當擔孢子發育成熟後,在擔孢子與擔子小梗頂尖處產生一個液泡;液泡吸水膨脹至破裂,擔抱子則被液泡破裂時產生的機械力量彈射到菌管的空腔中,並分散出去。

古籍中對靈芝栽培的認識

我國古代學者對靈芝的生物學特性已有了一些初步認識,並掌握了一定的栽培技術。《淮南子·山訓篇》(公元前139年)中說:“紫芝生於山,而不能生於盤石之上”。屈原的《楚辭·九歌·山魂》(公元前290年)中有,“采三秀兮於山間,石磊磊兮葛蔓蔓”。班固在《西都賦》中記載:“芝草冬榮,神木叢生”。東晉的葛洪在《抱樸子·內篇》(340年)中說“夫芝菌者,自然而生”。《神農本草經》提出:“山川雲雨,四時五行,陰陽晝夜之精,以生五色神芝”;東漢王充在《論衡》中指出:“芝生於土,土氣和,故芝草生”;陶弘景亦指出:“紫芝乃是朽木株上所生,狀如木而”。在《本草綱目》中也有“一歲三華瑞草”、“六芝皆六月、八月采”的論述。這些論述均指出,靈芝生長於“朽壤”或“朽木”之上,且需適宜的生長條件。

古人在認識野生靈芝生活習性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探索了靈芝的培養方法。在《仙經》中有以“五石五木種芝,芝生,取而服之,亦與自然芝無異,俱令人長生”的記載。東漢王充《論衡·初稟篇》有“紫芝之栽如豆”之說。從有些論述中還可以看出,古人已認識到用富含澱粉、糖類、礦物質和有機氮等化合物的人工合成培養料(古人稱之為“藥”)來栽培靈芝。清朝陳子《花鏡》一書中有“道家種芝法”的記載:“每以糯米飯搗爛,加雄黃,鹿頭血,包幹冬筍,俟冬至日,堆於土中自出,或灌入老樹腐爛處,來年雷雨後,即可得各色靈芝矣”。《本草綱目》中載有:“方士以木積濕處,用藥敷之,即生五色芝”。而嘉靖(公元1522~1566年)年間,百姓向宮廷進獻靈芝,栽培時甚至已經考慮到在“冬至日”即低溫季節施“藥”,以避免雜菌汙染。

不難看出,我國古代學者對靈芝的生物學特性、生長條件、分類、產地、人工栽種方法已有了初步的、較為科學的認識,現代真菌學研究也證實了其中一些認識的科學性。這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栽培靈芝須慎重

靈芝是一種腐生性真菌,適宜在死亡的木材上生長。20世紀50年代末我國用科學方法人工栽培靈芝取得成功,開始大規模生產,以供藥用。要想得到優良的靈芝品,就要進行科學地栽培,就必須重視人工栽培的每一個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