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巴赫和亨德爾(2 / 2)

每一位藝術家的作品風格無不打上自己性格的烙印。如果他們不是音樂家,而是去當政,亨德爾不是英雄就是暴君,而巴赫則是溫和的良相。作為音樂家,巴赫如同他的德文名字的中文含義一樣,的確是條潺潺的小溪;亨德爾則是大海,時而平靜,時而洶湧澎湃。

在我看來,巴赫是莫紮特的前身,而亨德爾則是貝多芬的拷貝。

有一件這樣的事情,我一直很感興趣。巴赫的家鄉在德國中部的格森納赫,亨德爾的家鄉在格森納赫東北的哈雷,兩地相距不足百裏。按說,也算是小老鄉,他們兩人卻一輩子始終未能得以相見。個中原因,很值得思考。我一直不明就裏,一直在揣測。

據史料記載,亨德爾出國之後曾經三次回故鄉過,都是來看望他的老母。巴赫一直對亨德爾很敬重,很希望能夠有機會拜望一下他。在亨德爾第一次回國之前的一七一三年和一七一六年,巴赫曾兩次專程到哈雷拜訪過亨德爾的老母,表示過對亨德爾的敬意和仰慕之情。一七一九年,亨德爾第一次回國,到德累斯頓進行宮廷演出。巴赫請一位大公寫信給亨德爾請求相見,但亨德爾沒有回信,回哈雷看望母親去了。巴赫得知,立刻借坐大公的馬車,從當時他所居住的科滕飛馳哈雷。科滕距離哈雷隻有二十英裏,巴赫趕到哈雷,亨德爾卻已經返回英國了。

第二次,是十年之後的一七二九年,亨德爾又回到哈雷,不巧,當時巴赫在萊比錫,正得病爬不起床,隻好派大兒子拿著他親筆寫的信替他前往哈雷,邀請亨德爾來萊比錫會麵。兩地相距不遠,但是,亨德爾沒有來。

第三次,亨德爾再次回到家鄉哈雷,巴赫已經不在人世了。

看來,他們實在是沒有緣分。

我隻是不明白,為什麼他們沒能見得成麵?他們本來是有機會的。巴赫早就拜訪過亨德爾的母親,並表達過對他的感情,老母親不會不向他轉告,況且第一次還有大公的信件在先,他卻連等一等巴赫的工夫都沒有?第二次,亨德爾完全可以前往巴赫的住地萊比錫看望一下巴赫,況且巴赫還有病在身,出於禮貌也應該去一趟。即使是時間緊迫實在無法前行,總該寫封信讓巴赫的兒子帶回吧?

也許,這隻是出於我這樣常人的考慮,藝術家的思維和我們常人不大一樣,所以,我們成不了藝術家。我不知道事實上亨德爾到底對巴赫的態度是什麼樣的,我看的書有限,隻看到的是巴赫一直處於主動的地位,處於對亨德爾的敬仰的態度,而亨德爾總是昂昂乎的,有些傲慢。也許,亨德爾這樣對待巴赫,是極其正常的,是完全符合亨德爾的性格的。如果不是這樣,倒不是亨德爾了,便和巴赫混為一談了。客觀的講,以當時的地位和名望,亨德爾顯然比巴赫要高上一籌,他走到哪裏都被人們所簇擁。而巴赫當時隻不過是萊比錫托馬斯教堂的一個樂監,音樂家的名分,是巴赫死後我們加上的。

我不想苛求亨德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我隻是想說,即使身前受到冷遇寂寞的巴赫,亨德爾一時忙於自己的輝煌忘記或忽略地看一看他的光芒,他的光芒還是存在的。真正的光芒是掩蓋不住的。從這一點來看,巴赫有其更純樸真摯的一麵,他從來沒有因為亨德爾最終沒有會見他而有過什麼抱怨,或對亨德爾有過什麼非議。

這就是巴赫,是虔誠的宗教的巴赫和高傲的世俗的亨德爾的區別。

也許,正是出於此,我更喜愛一些巴赫的音樂。亨德爾的音樂是屬於戲劇的,巴赫則屬於詩、屬於夢,屬於心裏的話語在他的旋律裏化作音符,彼此相會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