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源是一個氣候很不穩定的地方,而且災難頻繁,夏糧作物沒有保障,產量低且不說,同時還會受到幹旱、冰雹、黃鏽病和病蟲害等各種自然災害的侵襲,可人們還是習慣於大麵積種植夏糧。調整產業結構,大多數農民很難接受。1997年,也就是蔡順馳來的這一年,縣上從實際出發,因地製宜提出壓夏增秋,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確定了發展縣域經濟的黃、白、綠三大支柱產業(即黃是指發展黃牛養殖業、白是指馬鈴薯提煉出的澱粉、綠是指大量種植針葉林)。並且把這一設想寫進了當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受到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一致讚同。
藍圖描繪出來了,但怎麼發展,從哪兒入手,這是擺在縣委和縣政府領導麵前的首要問題。在這三大支柱產業中,蔡順馳決定先發展兩項,一是養牛業,二是馬鈴薯。養牛業確定了興盛示範養牛基地和開源養牛育肥公司,作為龍頭帶動涇源養牛業的發展。而馬鈴薯怎麼發展,產量怎麼提高,能否成為支撐縣域經濟的真正支柱產業,這是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在涇源,馬鈴薯的種植麵積僅次於小麥,這是因為特殊的地理氣候等因素長期形成的種植觀。涇源由於春夏幹旱少雨,馬鈴薯屬於秋季蔬菜作物,種得遲,生長期又大多在秋季,而且又深埋於地下,幹旱、冰雹、病蟲害之類的自然災害根本奈何不了它,因而每年收成都比較穩定,成為當地人的主食,頓頓離不了馬鈴薯,這是涇源人的生活現實,所以涇源老百姓把馬鈴薯稱為“救命蛋蛋”,這話千真萬確。更為重要的是發展馬鈴薯是自治區實施糧食上台階“四個一”工程之一,已經成為寧南山區農民增產增收的主要產業和致富途徑。但據蔡順馳調查和聽取農業部門領導的彙報:涇源縣馬鈴薯質量很不樂觀,隨著馬鈴薯種薯產業的發展,許多嚴重影響種薯質量的問題已經無法克服,嚴重地影響著馬鈴薯的產量和質量。
這是因為,在馬鈴薯栽培過程中,植株逐年變小,葉片皺縮卷曲,葉色濃淡不均,莖杆矮小細弱,塊莖裏麵變成環形爛痕,變形龜裂,因而造成產量逐年下降等現象。可見,當地馬鈴薯已經發生了嚴重“退化”,種薯“退化”是引起產量降低和商品性能差的主要原因。據蔡順馳到農業科技人員那裏了解:要解決當地馬鈴薯“退化”問題,是一項重要課題。它得從植物生理學、生物化學、栽培技術、栽培環境、種薯貯藏條件、病蟲害侵染等方麵,來解決馬鈴薯卷葉病毒(PLR V)、馬鈴薯Y 病毒(PV Y)、馬鈴薯X 病毒(PV X)、馬鈴薯A 病毒(PV A)、馬鈴薯S病毒(PV S)及馬鈴薯仿錘塊莖類病毒(PSTV)等6種病毒或類病毒。隻有采用現代生物技術把種薯內的病毒去掉,恢複馬鈴薯品種本身的生理功能和生產特性,才能防止馬鈴薯的“退化”,使之達到育種培育之初品種的商品性狀和產量。這就是采用脫毒種薯能夠大幅度提高產量的重要原因。
蔡順馳得知了涇源縣馬鈴薯的“病根”和群眾種植馬鈴薯積極性不高的原因後,他很有信心。他認為在涇源縣選項目,不能丟開涇源的實際,涇源無霜期短(絕對無霜期隻有105天),氣候陰濕,種糧食前景並不看好。為此,他專門來到縣農業局,在局長李銀輝、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禹學海的陪同下走進化驗室。化驗室不足30平米,又髒又爛,幾名農業科技人員忙著工作,爐子裏的煤煙不時地向外冒,他們這是在搞脫毒薯培育。李銀輝局長說:“脫毒種薯生產的模式,即要求材料的脫毒,脫毒試管苗、試管薯、微型薯的工廠化生產快繁,達到脫毒原原種、原種,一級種薯,二級種薯的繁育等整個過程的脫毒,按咱們縣上目前的條件還遠遠達不到,隻能進行基本的脫毒。”農技推廣中心主任禹學海補充說:“脫毒微型薯、試管薯工廠化生產技術已開始應用於馬鈴薯脫毒原種生產,但推廣麵積還不到總播種麵積的20%,主要受種薯質量差,品種單一,栽培技術落後,種薯繁育緩慢等因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