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特爾的工作是敘事結構分析,他把敘事結構分三層:一功能,二動作,三敘述。他重視序列分析,對序列用5種代碼判斷性質。(1)闡釋性代碼;(2)行動性代碼;(3)能指性代碼(語義素);(4)象征代碼;(5)參照性代碼(文化)。巴特爾的結構分析最早也是開創性的,他的學生托多羅夫以故事、序列、主題句、詞類四個方麵分解結構單元。
熱奈特的工作做得最細,首先他把敘事分三個層麵。1.敘事,指講述係列事件的話語。2.故事,真實或虛構的故事本身。3.敘述,某人講述某事件的行為。三個層麵指向三類敘事問題,即時間問題、語式問題、語態問題。他以這為一個嚴密的話語體係而實證分析了一部著作,專門針對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其局部工作做得極為細致。把所有的敘述問題融入中間研究。這部著作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因此成為經典的敘述學中最主要的代表作。
格雷馬斯是接過斯特勞斯的神話分析,創立了敘述的語義分析。而且創製了一個獨特的矩陣分析法。語義方陣(Semiotic rectamgle),神話素中是兩兩相對的義素在起作用。矛盾,或者相關。當一種義素成立便含有否定另一種義素。以致它們變成即非真實的,又非虛假的時候,便引起了矛盾,即A與非A的對立。它們是彼此不相容,絕對排斥,如黑與非黑的對立。相反的東西A對B雖然互相排斥,但並不絕對的(如白的對黑的),它不可能同時都是真實的,但可能都是虛假的。
在語義分析時,要把兩個文本中的配對義素分別代入S中進行比較,其意義的差異便顯示出來了。這個矩陣對文本中有對立關係的人物還是有意義的,可以分析人物之間的關係屬性和人物之間的細微差別。但這是一個靜態模型,它是對人與事已定性質的分析。一般說來,人物在文本中是一個動態係統,在行為過程中屬性是會經常發生變化,而且是細微的變化,且並非所有人物關係自始至終都是矛盾關係,人性的複雜從本根本說他還是變化的。特別有時是語境性的。因而矩陣可用,又不能特別依賴於它。
在敘事學的發展中一個有意思的時間階段,華萊士·馬丁著《當代敘事學》打頭第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在過去15年間,敘事理論已經取代了小說理論成為文學研究主要關心的論題。大衛·赫爾曼宣布《新敘事學》又使用了一個15年的時間詞。他從凱南的《當代詩學》之後算15年,也就是1998年,敘事學經過一段時間沉寂之後,我們親眼看到敘事研究領域裏的活動出現了小規模但確鑿無疑的爆炸性局麵。(《新敘事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頁),1990年代敘事學的複興可稱之為後經典敘事學時期。這一點赫爾曼在他主編的《新敘事學》中詳細介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