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史”作為一種新的著述體裁形成於19世紀下半期的歐洲。19世紀西方文學史主流采用的是把文學創作活動及作品的資料與其他曆史因素相聯係的曆史主義的文學史觀。中國於20世紀初隨著大學設置文學史課程開始編寫文學史教材。而外國文學史(西洋文學史)教材的編寫從一開始就與西方思想、文學觀念的傳播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從一個特定的角度體現了中國人在新舊知識的衝突中對西方文化思想、教育體製和研究範式的接納。20世紀中國的外國文學史的研究對象與知識體係的變化,與西方教育製度的引進、文學革命的提倡、國家權力對學術研究的製約與利用都有無法分割的關係,反映了中國學術傳統與西方文學理論的互動。本論文考察了中國(暫限大陸)的外國文學史教材的編寫史,追溯其編寫體製及指導思想的形成及演變,把外國文學史作為文學批評的一種特殊著述形式,探究其中折射的我國文學界思想界對外國文學的接受;並通過對不同時期的外國文學史教材中具體作家、思潮、流派的評介的研究,探究其中反映的我國對外國文學思想的接受。
大體說來,我國的外國文學史教材編寫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階段是1917年—1949年,我國第一本西方文學史是周作人的《歐洲文學史》,原為周作人在北京大學講授西方文學史課程時的講義。此階段的外國文學史教材為數不多,普及性的外國文學史倒不少,主要的編寫者有沈雁冰和鄭振鐸。這一時期的外國文學史編寫,還不具備學術意義上的探究的努力,而是被當時具有先進思想的知識分子視為進行思想啟蒙的工具。第二階段是1949年—1976年。這一階段的代表性成果是楊周翰等主編的《歐洲文學史》。由於國家的政治手段幹涉太強,這一時期的文學史編寫不可避免地帶上很強的意識形態色彩。但從客觀上說,作為我國建國後的第一部外國文學史,它的起點較高,代表了當時外國文學研究的最高水平。第三階段是1977年—2000年。這一階段以1985年為界,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的文學史編寫還不能擺脫建國以後形成的固定思維模式,第二個階段開始,我國的外國文學史編寫呈現多元化趨勢。
“九五”期間,外國文學史繼續成為中國學者的研究重點,除了適應教學的需要外,留學回國的教師逐漸增多,並帶回了國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也是造成文學史繼續成為研究熱點的主要原因。除了一批比較傳統的文學史如李賦寧主編的《歐洲文學史新編》和劉海平、王守仁主編的《新編美國文學史》之外,“九五”期間還出版了一大批外國文學斷代史、國別斷代史、國別史和針對主要文學形式的發展的研究成果。如楊仁敬主編的《二十世紀美國文學史》、王佐良和何其莘撰寫的《英國文藝複興時期文學史》、李明濱主編的《二十世紀歐美文學史》、黃源深撰寫的《澳大利亞文學史》、沈萼梅主編的《意大利當代文學史》、何其莘撰寫的《英國戲劇史》、瞿世鏡主編的《當代英國小說》、郭繼德撰寫的《加拿大英語戲劇史》、鄭克魯撰寫的《現代法國小說史》、陳世雄主編的《歐美戲劇史》等。
本書是作者根據教育部2005年教學大綱,針對高校外國文學輔導材料出版現狀,結合自己的認識、經驗而撰寫的一部簡明外國文學簡史教材,基本分為歐美文學與亞非文學兩大部分。在編輯體例上較有特色,文學史的論述以整理線索為目的,簡明扼要,而設專節講述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重視歐美現代派文學的介紹。是一部較實用的外國文學史教材,重點突出,線索清晰,易於學生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