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個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筆者先後去過瑞士三四次,最後一次是1997年1月作為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副主任,應世界經濟論壇之邀,前往達沃斯在“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發表演講,介紹香港回歸祖國之後實行的“一國兩製”方針,受到與會者的歡迎。
瑞士是歐洲的一個小國,無論是麵積還是人口,都比荷蘭還要小。正如大家所熟知的,瑞士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保持中立,是個“永久中立國”,奉行積極的中立政策,但這並不意味著它不重視國防建設。瑞士的男性公民,凡在20至34歲之間,隻要身體健康,都得服兵役。
瑞士缺乏資源,原料和能源差不多全靠進口。這個國家,有能工巧匠,他們善於把這些進口原料,轉化為優質的高值工業品,80%左右都外銷。主要出口品包括機械、醫藥、精密儀器和鍾表等。大多數鍾表,都產於瑞士西部,據說年產15億隻,95%供出口。多年前,我們在日內瓦參觀過一家鍾表廠,裏邊的生產人員並不多。
最大的城市蘇黎世,是瑞士的“金融首都”和重要的商業與製造業中心。蘇黎世的銀行業和保險業在世界金融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黃金市場僅次於倫敦。該市雖是現代化的都會,但仍保持著古老的曆史魅力。筆者每次到訪,都喜歡在那不大寬闊的街道上漫步,瀏覽熱鬧的市容。火車站旁的龐大建築物瑞士國立博物館,展示瑞士史前時期至20世紀的文化發展,特別值得一看的是瑞士的傳統民族服裝。順著車站大道向前走,來到利馬特河畔的聖母大教堂,那是一座中世紀的哥特式建築,彩色玻璃非常吸引人。蘇黎世,還同世界曆史文化名人有關,它是瑞士名作家凱勒(G。Keller,1819-1890)的誕生地,也是愛爾蘭名作家喬埃斯(J。
Joyce,1882-1941)的埋葬之處。
位於萊芒湖畔的日內瓦,是國際名城,風景綺麗,素有“旅遊者聖地”之稱。同時,它也有“外交中心”之美譽。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際聯盟於1920年在這裏設立,建有“萬國宮”,也叫“國聯大廈”。1946年國聯解散後,聯合國在此成立了歐洲辦事處。國際勞工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等總部也都建在這裏,其後,聯合國的其他專門機構和許許多多國際組織也都接踵而來。多數國家在日內瓦都有外交代表機構,我國在這裏設有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代表團。在日內瓦,每年都要召開多次各種國際會議,對國際社會麵臨的一些問題,尋求解決辦法。在風雲變幻的世界事務中,日內瓦愈來愈引人矚目了。
首都伯爾尼,從人口來說僅次於巴塞爾,是瑞士第四大城市。1848年即成為瑞士聯邦首都,是座曆史古城,環境幽雅,其舊城比瑞士任何城市都更具有中世紀氛圍,哥特式大教堂、鍾塔(每個鍾頭,鍾麵上的機器木偶都出來作報時表演)、市政廳和聯邦宮等都是有名的古跡。熊是伯爾尼的城徽和許多裝飾圖案的標誌,相傳11世紀時,這裏有熊出沒,有位公爵狩獵時獲取了一隻熊,因此就以伯爾尼(演變於德文的“熊”字)來命名這個城市。1513年保存下來的熊苑,當年是觀光客必到之處。除了作為政治中心之外,伯爾尼還有“表都”之稱,同時也是鐵路樞紐,萬國郵政聯盟等一些國際組織的總部都設在這裏。198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伯爾尼舊城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