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裏斯本、波爾圖一樣,第三大城市科英布拉,也坐落在一條河旁的山上,即葡萄牙中部地區的蒙德戈河。它位於裏斯本和波爾圖之間,離裏斯本190公裏。
筆者去過科英布拉兩三次,也瀏覽過它的一些曆史資料,感覺這個城市有兩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它是葡萄牙第一個王國的首都。
羅馬人統治時期,科英布拉叫埃米尼翁(Aeminium),是個重鎮,南北交通必經之地,公元5世紀後,改為現名。摩爾人占領時期,科英布拉一直是他們的要塞。1143年,葡萄牙成為獨立王國,唐·阿豐素·恩裏克斯登上王位在此定都,直到大約1260年阿豐素三世才把首都遷到裏斯本。遷都後,科英布拉仍是王室的一個重要住所。
今天,科英布拉仍保存著一些相當古老的建築,還可看到當年“羅馬風格先行者”的遺跡。
在科英布拉以南10多公裏處的科寧布裏加,發現有鑲花瓷磚的噴水池和嵌進山坡之中的宏偉溫泉浴場。
科英布拉市中心的聖·克魯斯教堂,始建於1131年,直到16世紀才竣工。這個教堂,有一段關於佩德羅一世(1320-1367)的風流韻事。佩德羅仍是皇太子時,與伊娜絲·德·卡斯特羅相戀,伊於1355年遭到暗殺。佩德羅稱帝後,從聖·克魯斯教堂裏把伊娜絲的屍體掘出,加冕為皇後,並令其朝臣上前親吻她的手。
馬沙度·德·卡斯特羅國立博物館,因藏有哥特式和文藝複興時期的雕塑而聞名。館藏中,亦有大量東方藝術品,包括中國的,堪稱葡萄牙珍藏東方藝術品較豐富的博物館。
第二個特點是,科英布拉擁有“大學城”之稱。
1290年建立。迪尼斯並非農民,由於他倡導農業而得名。在大學建成後的最初幾個世紀裏,出於種種原因,學校在裏斯本和科英布拉之間來回搬了幾次家,最後才於1537年一勞永逸地固定在科英布拉。
科英布拉大學位於山頂上,俯視蒙德戈河,校址是個舊王宮,建築古雅、雄偉。尤其是它的名為“若阿尼納圖”的圖書館,收藏豐富,不僅有30萬冊12至14世紀的珍貴圖書,而且藏書樓金碧輝煌,古色古香。在漆金的木刻上,亭台是中國式的,有的西洋人把它叫做“中式巴洛克”。
大學成立之後初期,與教皇和教會的關係密切,經過改革,改善了學校管理,增設了多門理科課程,特別是經過近兩個世紀的調整,課程設置更趨完善。現在,學校設有七個學院,分別為文學、法律、醫學、科技、經濟、心理和師範,用葡語和英語授課。有些門類在歐洲還是名次排前的。世界第一部電腦的製造,就有科英布拉大學的參與。幾個世紀以來,學校為葡萄牙培養了許多人才,不少古今名人都是這所大學的畢業生,譬如,大詩人卡蒙斯。如今,學校有學生兩萬人,教職員工三四千人。學生中,有留學生,非洲國家的較多。筆者在葡國時,我國有10名學生在該校學習。
大學在科英布拉的社會與經濟生活中,占有令人矚目的地位,科英布拉人口13萬,其勞動人口有80%以上從事第三產業,不少都直接或間接地與大學有關。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家庭都向學生提供公寓。
離開科英布拉大學,一路上時而能看到書店和咖啡館,頗感這個城市的文化氛圍比較濃。科英布拉人,特別是大學生,也喜歡歌唱,據有的朋友說,他們的“法多”有點同裏斯本的不一樣,基調以愛情為主,但情辭也很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