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大橋約1公裏的一座小山丘上,有一座風格典雅的16世紀中葉的花園式建築——貝倫國家宮。它原為阿維依拉斯伯爵府,1726年被若昂五世國王買下,將其擴建為一座王宮。自1910年葡實行共和製以來,一直作為曆屆總統的官邸。1987年初筆者到任時,就是在這裏向蘇亞雷斯總統遞交國書的。宮門口每月的第三個星期天,都要舉行一次隆重的衛隊交接儀式,那確是一大盛景。圍觀者裏三層外三層,硬是擠得水泄不通。宮的外牆呈粉紅色,花園秀麗,花壇裏開滿玫瑰花。宮內至今保留著曆代國王使用過的華麗大廳。有的牆壁裝有瓷磚畫。瓷磚畫是葡萄牙特有的藝術品,多為藍白色或黃色,有點像我們的青花瓷,但有它自己的獨到之處。不少王宮和宏偉建築,都以瓷磚畫作裝飾。
裏斯本的最高處,當屬聖喬治古堡,相傳已有1000多年曆史,早期曾是羅馬人和西哥特人的守備地。由於是裏斯本的製高點,大家都喜歡到古堡的觀景台俯瞰古城風貌。在下麵靠西一點,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聞名的商業廣場。
商業廣場是大地震之後重建的。近500年來,裏斯本經受了三次地震,以1755年的那次最為嚴重,差不多半個裏斯本都變成一片廢墟。龐巴爾侯爵主持重建。200多年後的今天,商業廣場獨具風采。“上城區”、“下城區”和羅西奧廣場熱鬧非凡,北接效仿巴黎“林蔭道”的自由大馬路。從“下城區”到“上城區”,可拾級而上,也可花上20個埃斯庫多(當時的葡幣,約合十來美分)乘坐街頭的聖·儒斯塔升降機。升降機,當年還是十分先進、十分講究的,由設計建造巴黎鐵塔的法國工程師埃菲爾(G。Eiffel,1832-1923)於1901年完成。市中心一帶劃分成多條棋盤狀的街道,“金街”、“銀街”、“鞋匠街”……都是檔次不低的購物中心。在商業廣場的中央,建造了一座巴洛克式的凱旋門,門前的廣場上矗立著一尊威風凜凜的唐·若澤一世的騎馬雕像,凝視著天空。
同倫敦和巴黎等歐洲大城市一樣,裏斯本也有“跳蚤市場”,可惜,筆者未曾光顧。跳蚤市場,每周二、六上午營業,設在裏斯本最古老的中世紀住宅區阿爾法瑪(Alfama)的邊緣。阿爾法瑪街道蜿蜒狹窄,人口密集,熙來攘往,過去是摩爾人貴族居住過的地方,葡萄牙人把它稱為Mouraria。
有人說,到了裏斯本,不去看鬥牛,不去聽“法多”(Fado),就不能說你的裏斯本之行是“完整的”。其實,鬥牛西班牙也有。不同的是,西班牙的鬥牛士在地上鬥,而葡萄牙的在馬上鬥;西班牙的鬥牛士一般都要把牛置於死地,而葡萄牙的鬥牛士把刀插入牛脖子的皮膚裏就算了事,因為這是法律。但“法多”隻有葡萄牙才有。
“法多”是葡萄牙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歌唱形式,但又不完全等同民歌。一般由一位婦女演唱,由兩位男士用兩種不同的六弦琴Guitaraa和viola de Franca伴奏。歌聲嘶啞低沉,淒切哀楚。“法多”一詞來源於拉丁文fatum,“命運”的意思。有人解釋說,“法多”的主題是,“生命與愛情中永不可得的東西”;也有人說,“法多”是緬懷葡萄牙過去的通俗藝術形式,也可以說是懷舊之曲。大詩人卡蒙斯則認為,“法多”反映了葡萄牙人“喜悲傷”。可能有鑒於此,澳門出版的《葡中字典》把“fado”一詞,譯為“葡國一種悲歌”。阿爾法瑪一帶的餐館,不少都有“法多”演出。我們是在離我們使館不遠的餐廳“酒先生”那裏聆聽的。“酒先生”在裏斯本小有名氣,消費有最低標準。葡菜中,鱈魚和烤乳豬較盛行,那天晚上我們吃的是比目魚。飯後,九點鍾,“法多”女演員即開始放聲歌唱,直到次日淩晨。當然,我們沒有聽得那麼久。演唱進行中,廳裏一片寂靜,如入無人之境,一曲結束後,坐席中爆發出熱烈掌聲。
裏斯本的容貌在不斷發展。1986年葡萄牙加入歐共體,1988年加入歐盟,1989年加入歐洲貨幣單位,這都有利於它的經濟發展。1997年初,筆者有幸陪同錢其琛副總理兼外長應邀訪葡。在裏斯本看到,經過這些年努力,新建築增多了,汽車增加了,道路寬敞了,人們正在為1998年裏斯本舉辦20世紀歐洲最後一次大型世界博覽會而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