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位於英格蘭的西南部,是座有特色的幽雅小城。在英國工作期間,我曾有機會往訪。
從倫敦出發,汽車沿著秩序井然的高速路,向西偏南的方向行駛,大約兩個多小時便到達了目的地。
一路上,盡覽英格蘭西南部的田野風光。那天,細雨蒙蒙,朦朧中,公路兩旁常年如一的綠油油草地和遠處起起伏伏的丘陵,如入畫境;偶有風格古樸的建築和馴馴順順的羊群一掠而過,更使你目不暇接。
坐落在阿文河穀地的巴斯,依山傍水,風光秀麗,麵積不足30平方公裏,人口8萬多。當地人詼諧地說:別看我們人口不多,鴨子和灰鼠卻不少。是否如此,毋庸考證,無非是想說明這裏靜謐幽深,自然環境還是比較好的。巴斯最著名的特點是,它擁有英國罕見的地下溫泉。據說,這溫泉是一萬多年之前自然形成的,距離地表至少兩公裏,冒出地麵的泉水,平均溫度45℃。
公元1世紀,遠來的羅馬人為巴斯的溫泉所吸引,在此到處興建浴池,在隨後的300年裏,浴池已連成一片,這個地方也因此得名“巴斯”(Bath,“浴池”的意思)。
隨著時間的流逝,羅馬時期的浴池早已淪為淤地。我們參觀的羅馬浴池博物館,是在後人發掘的一處浴池遺址上建立的。圍著博物館院中供人參觀的寬大浴池信步閑遊,發現羅馬浴池倒有幾分像我們舊時的澡堂子。博物館的上方不遠處有一個泵房,已開辟為咖啡廳,在那裏可以喝到從井眼裏打上來的清新泉水,也可買到具有當地特色的餅幹和麵包。由於趕時間,我們未去品嚐。聽說,現在巴斯已建有不少溫泉浴室,宣傳泉水對不少病痛都有療效,每年招攬大批遊客。
18世紀,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工業生產大發展,這也帶動了巴斯興旺起來。當時,巴斯不僅是溫泉療養勝地,同時也是僅次於倫敦的上流社會社交中心。在這個時期,建築也大規模地發展起來。
巴斯市內的主要建築,不同於尖形拱門的哥特式,也和裝飾複雜的洛可可式不一樣,它具有自己獨特的典雅風格。許多棟宇都是用當地的金黃色石頭建造的,莊重大方。市中心附近的“皇家新月”大廈,堪稱18世紀喬治王朝時代優美建築的代表。這個狀似新月的弧形大廈,由連為一體的30幢樓房和上百根圓柱組成,全長一百好幾十米,從正麵看上去,大廈設計得完整統一,而背後則是一溜外形各異的樓群。“皇家新月”大廈,俯視著風景靚麗的皇家維多利亞公園,中間隔著一片碧綠的草坪,草坪上不時有人在留影。筆者等也曾在此拍照,可惜事後不慎,膠卷跑光。
巴斯的文化氣氛較濃。除了曆史悠久的名勝古跡之外,還有大學、各類博物館、畫廊、劇場和種種文體設施。特別是這個城市有著一個長期沿襲下來的音樂傳統,每年都要舉行巴斯國際音樂節和其他音樂盛事。這也就是為什麼巴斯被列入“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緣故。
在近代英國文學作品中,不時提到巴斯。據英國朋友說,英國的著名小說家簡·奧斯丁,就在巴斯居住過。筆者從書上了解到,18世紀末葉,奧斯丁本出生於英格蘭南部的漢普夏郡一個牧師家庭,二十幾歲時隨父母遷到巴斯,為人們所喜愛。她在巴斯隻住了5年就搬走了,最後又回到漢普夏郡,雖然不是她原來出生的那個小鎮子。她從漢普夏郡獲得更多的創作靈感,她的《理智與情感》、《傲慢與偏見》和《愛瑪》等幾部最著名的小說都是在那裏完成的。盡管這位名作家在巴斯居住的時間不長,今天巴斯仍專門為她設立了一個“簡·奧斯丁中心”。著名的英國現實主義作家狄更斯也在巴斯待過,他的第一部小說《匹克威克外傳》(1837)描述的就是巴斯。
已去世的埃塞俄比亞前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也在巴斯住過。那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事了。1935年10月,意大利法西斯軍隊入侵埃塞俄比亞(當時叫阿比西尼亞),塞拉西奮起抗議,鬥爭失敗後,於1936年流亡英國,在巴斯住了4年,及至意大利法西斯潰敗後,才回埃複位。
巴斯離布裏斯托爾很近。英國西南部的港市布裏斯托爾就坐落在巴斯西北大約20公裏處。筆者發現,來巴斯的遊客,不少人都會順訪布市。曆史上,布裏斯托爾的海上事業較發達,特別是十七八世紀的奴隸貿易曾給它帶來繁榮,近年來輸往拉丁美洲的貨物通常經過此港。布市的麵積要比巴斯大4倍,不少地方都可看到巴斯的建築風格,“女王廣場”、大教堂和布裏斯托爾大學等都是吸引人的地方。筆者在英期間,布市的飛機設計製造業頗有名氣,當時的協和式超音速飛機(已於2003年“退役”)就是英法聯合生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