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中期,我們隨領導同誌率領的一個代表團到古巴首都哈瓦那去開會。
古巴是西印度群島中最大的一個島國,遠在中美洲加勒比海西北部。由於那時的時代條件不同,對於我們來說,去哈瓦那並不是那麼容易。首先,我們從北京先到巴基斯坦,從卡拉奇乘飛機去歐洲,再從歐洲換乘飛機,經停愛爾蘭的香農和加拿大的甘德,然後一直往南飛到哈瓦那。說起香農,它位於愛爾蘭旅遊地區的中心地帶,瀕臨大西洋的一個小海灣,四十多年後的今天,已是美洲飛往歐洲和中亞的一條空中要道的中途站。近年美國派往中東的戰鬥機,經常在這裏加油,這使香農國際機場一度成了愛爾蘭反戰運動不斷前來抗議示威的目標。
那年,菲德爾·卡斯特羅領導的古巴政府,剛成立六七年。1955年,卡斯特羅組織“七·二六運動”,反對古巴的巴蒂斯塔獨裁政權,次年率領81人在東方省登陸,進入馬埃斯特臘山區開展遊擊戰爭。經過三年艱苦戰鬥,終於在1959年1月1日推翻巴蒂斯塔獨裁統治,建立了革命政府。這使我想起,1957年夏我給兩家報紙寫的短文,當時曾預示,在古巴人民的支持下,這場正義鬥爭會取得勝利。
一提起古巴,人們也會想到首都哈瓦那的濃鬱風情。
哈瓦那,在這個島國的西端北部,離美國最近處不足300公裏。城市景色秀麗,碧綠的海水,潔白的沙灘,熱帶風光熾烈。過去,它曾是著名的國際旅遊娛樂中心,長期是美國人的度假旅遊勝地。古巴革命後,美國對古巴一直強行封鎖禁運,甚至不許美國公民前往古巴觀光。近年來,古巴大力發展旅遊事業,每年都舉辦狂歡節等等活動,吸引大批外國遊客,特別是歐洲人,使旅遊收入成為蔗糖外的又一重要外彙來源。當年,我們下榻的飯店不遠處,乃是海濱長堤,旁邊的老城,堪稱古建築博物館。殖民時代遺留下來的城堡、教堂和燈塔,風格各異,保存完好。在哈瓦那大街小巷都有酒吧,經常傳出輕鬆悅耳的樂聲,充滿歡快樂觀的氣氛。聽說,80年代初,“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宣布哈瓦那的老城及城堡為世界遺產。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名作家海明威,曾在哈瓦那郊區住過21年,1960年返回美國,他的名著《老人與海》就誕生於此。
古巴,不僅是拉丁美洲,也是整個南、北美第一個與我建交的國家,我們在那裏遇到過一些中國留學生,這在四十多年以前來說,古巴也是我國最早派有留學生的國家之一了。
古巴也有不少華人和華僑。在哈瓦那街上有一座紀念碑,專門紀念在19世紀古巴獨立戰爭中犧牲的華人。
古巴的醫藥工業較發達,物產較豐富。它是世界主要產糖國之一。鎳、鈷等礦產資源充足。尤其是,雪茄煙和朗姆酒很出名。
煙、酒,我都不懂。聽飲酒的朋友說,朗姆酒都由蜜糖釀造而成,古巴的朗姆酒,算醇厚柔和類型。雪茄煙,則源於印第安人抽的煙葉卷,中美洲的瑪雅人(亦為印第安人)把它稱為sik’ar。都說古巴雪茄煙的色、香、味不錯,海外馳名,近年每年都舉辦雪茄煙節。那年我們去古巴,我帶回了一小盒雪茄煙,一直把它放在家中的書櫃裏,讓它散發香氣,後來搬家時不翼而飛。